今早复盘会,小伙伴们对近期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都有或多或少的倦怠和略微不满意。结合最近也学习的《非暴力沟通》,有一个章节是关于“生命之花绽放”,里面有些内容给予了我进行自我状态调整这方面思考的启发。
我们经常会因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达到预期而感到痛苦,甚至会陷于自我憎恨之中,而无法从失误中获益----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的成长。
当我们所做的事情未达到自我期待,我们是否可以这么回到原点去思考:
1.如果此刻就把做这件事的附带结果都给你了,你还愿意继续做吗?
2.如果有一件事你只能默默做,不能告诉任何人,你还愿意做它吗?
3.为了做这件事,在你未来的日子必须放弃另外一件你喜欢的事,你还愿意做它吗?
这些问题,都是一种源于自我需求和自我驱动力的探究式自我觉察的自我提问。
如果自我评价使我们羞愧并改变行为,我们也就允许自我憎恨来引导自己的成长和学习。羞愧是自我自我憎恨的一种形式,出于羞愧的行为不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我们很多时候对于自己确实挺“苛刻”,常常责备自己,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同理,我们对于自己“苛责”,我们也可以反思,是否是因为我们自身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当我们发现自己正在做无益的和内耗的事情,我们的如何对需要和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既然我们可以用心体会他人的评论所反映的需要,我们也一样可以了解自责所反映的需要。
遇事遗憾是难免的,在遇到挫折时,我们可以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对于需求的渴望,正确的面对和正视这些挫折,我们可以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需责备自己。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去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驱动力。“我做那件事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人的行为总是服务于自身的需要及价值观。通过聆听自己的心底声音,我们就能发现行为背后真实的需要,此时,我们可以原谅自己。至少,我们实现了内心的渴望需求。
换一种思维维度去评价自身的行为,用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方式来与自我和解,爱惜自己,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是让我学会了如何培育对自己的爱。自我觉察中与自己对话,体察自我行为背后的原因,将评价转化为关注尚未满足的需要,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发展,让生命之花在爱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