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医者父母心,其实,为师者同样亦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现代的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当今的教师寄予更高的期望。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更是一个家庭未来的重托。因此,一个家庭将来的前途与命运,完全与孩子的发展息息相关。
这个问题,只要做了家长的人,都会用心去思考。但是,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不同,思考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对于条件具备的家长,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孩子的培养中去。无论在学习与生活上,都会朝着孩子健康发展的轨道运行。
作为生长在农村家庭的孩子,他们就没有这么幸运。首先,家长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没有全面的规划能力。
即使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用心管教的余力。生活的重担,让他们没有精心呵护孩子成长的条件。
一个家庭的温饱,才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不能说他们的思想愚昧,而是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让他们低头。
在我所教授的班级中,已经达到45%以上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这些留守的孩子,大都都是隔辈教育。
从现实状况分析,隔辈教育的成功率极低,在孩子的前途教育和温饱管理两者来看,后者远比前者的比重大。
首先,农村老人带娃,绝大多数注重不冻不饿,比起学习,身体健康更胜一筹。只要无病无痛,每天按时到校即可。
至于学习成绩,能学多少学多少。就算迫切希望孩子学好的家长,也是有此心而无此力,只问过程:作业做了吗?至于做得怎么样,无从管理。
都是做老师,比起城里的老师,农村老师更要难些。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孩子身心健康的治愈者。
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更多精力要花在学生的身心健康上,要尽最大努力,弥补家庭教育的空白。
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思想道德的教育,必须同等用力。好多孩子的身上,坏毛病多得让你无法接受,对学校的破坏力极大。
很多无法理解的低俗错误,他们都敢犯,就是通知家长到校解决也无济于事,除了为孩子求情,宽恕他们的所做所为而外,基本达不到正面管教的目的。
作为这类孩子老师,要具备几种身份,不仅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更要演好家长演不下去的戏份,弥补家庭教育的空白。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个柔软的地方,只要你能找到打动他内心的那个点,施予正面教育,定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不过,你的所言所行,必须发自内心,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你的真诚: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关心的话语,都能触动孩子的内心。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宽严相济,恩威并施,让他们又敬又怕。只要带上半个学期,他们的身上都会朝着正向行进。
当然,这对老师的要求是极高的,不仅有爱心,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以及受挫不退缩的恒心,凡事用真心总会有好收获。
也许是担任高年级课程的原因,一直有备女生用品的习惯,特殊时候,不让小女生们尴尬。随时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纠正他们的思想航向,让他们返回正轨。
爱心终究能浸润童心。每次真诚的付出,都能不同程度唤醒孩子沉睡的童心。同时,也在这其中收获了欣慰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