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APP里的游戏,对你来说,手机里的游戏真的是太容易啦。
你完全能轻轻松松地进入情境。
但是我说的这个游戏,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有点难的。他们都倾向于自掏腰包,把孩子送到亲子机构,让老师们陪着孩子游戏,或者由老师们来组织父母怎么玩游戏。
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工作了一天,回家好想陷进沙发歇歇,但是你的孩子也因为一整天见不着你,非常想跟你在一起。他邀请你跟他一起玩。
他想到了很多游戏,比如玩抓人,你可能会想:哎呀,我这么大个人,抓你一个小孩,你跑得有我走路快吗,房间才多大的地啊,抓人走来走去,也忒无聊了吧。
你内心其实很想说不玩。可是口是心非,于是你假装着抓他,心里想着自己的心事,手里呢拿着手机,不停刷屏。
你的孩子等了好久,都不见爸爸走来抓他,他就催促着叫唤爸爸快来抓我呀。爸爸只好哦哦哦回应,表示自己来了。
最后孩子玩的不尽兴,爸爸也不投入。
隔了几分钟,孩子说我们表演狼和小羊吧,你当狼我当羊。
小羊的台词已经说完了,要吃羊的狼能还在那里拿着手机发消息。小羊能不生气吗!
当然不排除很多父母对待亲子的态度,大部分人还是很会照顾儿童的心理发展。他们很珍惜孩子的每一次邀请,也尽自己所能,把下班后的时间都用来跟孩子亲近游戏。
那些没有办法投入儿童游戏的父母,也并不代表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有时候他们对孩子发出的邀请感到手足无措。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缺乏游戏力。
我们身边很多人,在童年时期并不缺乏跟同龄人的游戏,而且我们也是从幼童走向成人的。哪个孩子不是在游戏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每一个都是。
但是等到我们成为父母,为什么和自己的孩子好像少了点游戏的粘性?
这背后的原因,是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身边没有成人的榜样示范。我们的父母也不跟我们玩游戏,他们忙于劳作,早出晚归。他们的年代少有今天如此发达的信息量 ,他们以为孩子吃饱穿暖,无病无灾就已经很感恩造化了。他们没有时间和我们亲近,他们的童年也少有榜样示范,一代又一代,等到我们之后拥有的孩子,我们就会循环往复这些内隐记忆。
这看起来好像很根深蒂固,好在人类是灵长类高等动物,人的思维是可以拥有成长型模式的,我们可以不断向外学习先进科学的知识。我们可以做出最优选择,可能一开始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学习中的大脑是有记忆功能的,当你运用的也多,记忆就越强,你的意识也就更自然而然。
当你每次都能花10分钟投入游戏,你的游戏力都会越变越强。
你今天为孩子投入的游戏,将来也会在你孙子孙女上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童年游戏是您与孩子最珍贵的一笔亲子财富。
在最初的几年,如果我们荒废掉这些关键时刻。我们将很难收获之后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