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行
《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第八章:怎样有质量的议课?
陈教授开篇便提出一个小学数学老师上课35分钟时候,找没举过手的同学做题的事件。这位老师,因单纯的模仿名师课而造成了尴尬。不过,陈教授牵出“如何看待名师名优教师的课?如何学习他人的课堂教学?”等问题。这让我想起昨天我刚上过的公开课,因为最近在学习语文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跟着刘恩樵老师学习一系列的课标概念,进行课堂教学改变。也因为单纯模仿刘老师课例中的教学思路,在实际教学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更没有把自己以往的授课思路凸现出来。可以说是“僵硬的邯郸学步”吧。同时,也给我一个深刻的反思:既不仰视名优教师的课,也不俯视水平不如自己的教师的课,观课议课需要平视、需要实事求是。这是观课教师的课应有的态度。
那在常规的观课议课中,我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呢?那就是倡导“问号文化”。
一、第一个问号:观课时,聚焦专业发展,在自己脑海中多问什么?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同事负责的态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的搜集相关的信息,充分发现和研究。在脑海中不断的问自己:什么现象最有讨论价值?这对改善授课教师教学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二、第二个问号:议课讨论问题时,多用“白描+问句”的形式来提问。不要轻易做出评判(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白描完现象后,可以如此问:你注意到这个现象没有?你怎么看这个现象?才能可能引导授课老师说出教学设计背后的原因,才能聚焦问题进行议课。
三、第三个问号:确定问号价值澄清的观念。陈教授用美国道德教育流派领军人物路易斯.拉思斯的一个故事来说明:小时候路易斯喜欢咬袖口,家长、朋友的嘲笑、指导、和命令都没有让主人公改变。而是老师卡罗瑟斯小姐的一个问句:“路易斯,这是你最喜欢的姿势,是吗?”引发了作者的思考。换言之,只有问句才能引起思考和交流,思考的过程就是价值澄清、选择新方法,做出改变的过程。
这不仅是评课议课的高明之处,也是作为老师教育学生可以借鉴的方法。用单纯的问句代替直接的命令和指导。多询问、多倾听。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未必只有一种。所以要接纳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
四、第四个问句:给别人一种理解和尊重。
陈教授说发言的时候,末尾标点用的是句号,那就是评课。如果是问号,就可能成为议课。句号是封闭的,是自我意见的表达,问号是探究的,是尊重是理解。问号是学习文化,句号是教导和评判文化,如果授课者没有机会表达,没有解释和说明,可能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伤害。
观课议课,要有恭卑心态,忌把自己当专家,忌给别人找毛病。因为观课议课强调的是“学心”,强调“幸福是一种能力”,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强调“成长至上”。在问号文化中形成合作文化、探究文化和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