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懒”,即“社交懒惰”。
他们会主动筛选自己的社交圈子,屏蔽那些本就“无意义、无必要的社交”,将省出来的时间用来独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顶级“社懒”梁朝伟在个人纪录片中坦言自己因为不想和他人交流,在日本20年一句日语也不会。
他说:
我很享受一个人的状态,很喜欢独处,从小就是这样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年纪越大,越明白,享受独处,做自己想做的事更重要。
余秀华曾在《无端欢喜》中写道:
我得吸引我自己,让我对自己有了热爱,才能完成以后一个个孤单而漫长的日子。
我的这个心愿,是对自己最好的馈赠。
别人在你的生活中,没有那么重要,你在别人的生活中也是如此。
黑塞《德米安》的一句话:
“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
独处,是一种自我更新的能力,在独处中找回自我。
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做想做的事,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活。
我们很多时候焦虑于生活的“失控”,而走出这种状态最好的办法,就如王阳明所说的“心上学,事上练”。
他认为:
“心上学,事上练,方可内圣而外王。”
遗憾的是,大部分时候,我们往往想的比天大,却迟迟没有行动。
王阳明也不是停留在想不去行动,而是经历过几千个夜晚的深思,几百次与困难的搏斗,才积累而成。
苏轼扎根于人间,囿于俗世,凭借“静而达”的智慧,挣脱凡俗羁绊,活得自在洒脱。
“静而达”,乃人生修养的至境,是一种通达自在,可跳出命运的框架,可不受万物的侵扰。
静者,不被得失牵绊,不受荣辱左右;达者,不因生死惶恐,不受命运束缚。
当一个人学会了放下与看淡,便可江海不限踪迹,风雨无碍情志,来去自如,通行无阻。
不断修炼自己,将心神凝结在眼中,沉浸式地享受当下。
愿你我身若不系之舟,逍遥自在,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