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与朋友,伴侣,亦或父母的相处中,为什么屡次触犯他人的雷区?
因为,咱们下意识的就把他人当成情绪的垃圾桶。
我们在相处的过程中,都只是一昧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希望对方理解、接纳、包容我们的情绪。
这是人之常情。
可是,这是不可能的!
有一句话,为人父母,应该作为一个容器去涵容孩子的情绪。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父母。更适用于你,我。每一个人。
所以我们要从哪里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是要学会看见自己。
而只有看见自己,我们才能学会看见他人
看见那一刻我们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看见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绪?
看见,就是改变的开始。
然后,向内察觉,对症下药。
同样是因为孩子达不到要求,而向孩子发火。
每个母亲,说这句话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可能一个母亲想让孩子省心,并不是孩子做的差。只是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
这是缺乏安全感导致的强烈的控制欲。
即必须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内心的要求。并且不相信孩子自己可以做到。
可能另一个母亲说这句话,是因为感觉到了自己的无力。
认为自己应对不了。故她只能够通过恐吓和威胁用这种极端的情绪,才能够让孩子听自己的。
这个背后的动力,其实是自己非常的虚弱和无力。所以我只能够恐吓别人、威胁别人,别人才能够听我的。
这是一种既伤自己又伤对方的表述方式,背后是自己感觉很无力:我没有办法了。
可能还有其他多种的原因。
找到自己说这句话背后的动力。并且,对症下药。
了解自己为什么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想要控制对方?
了解自己为什么感到无力?
然后,慢慢的与自己和解。
其次,是不要只看见自己。
每个人都期待被看见。
期待,对方可以完全的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感受,情绪,需求。。。。。
我们要意识到,他人也有被看见的需要。
有一句老话:世界是别人的。
“没有一个人为我而存在。没有任何人,就应该满足我的需求。”
看见对方的本质,是爱。
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心理学知识。
不需要任何花里胡哨的技巧。
当人际关系中充满爱,所有的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就自然而然的看见对方的需求了。
爱,才是交往的本质。
愿我们竭尽全力的爱每一个人。也收获他人的爱。
愿我们每个人都主动的充当情绪垃圾桶的角色,涵容对方的情绪。而不是一昧的把情绪垃圾抛给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