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3

作为一名新晋部门负责人,目前日常工作状态,完美复刻了德鲁克在书中描述的场景:每周都被LAE大会、花样少年、金梧桐、华文诵等多个项目填满,下属的汇报、客户的需求、跨部门的会议如同无数碎片,将个人时间撕扯得七零八落。仿佛一直在“做事”,却发现真正在已规划的自身工作和思考方面占比甚微。

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书中德鲁克的思想像一面镜子,写清了忙碌背后的迷茫,也指明了通往“卓有成效”的道路。感悟核心是:管理的有效性,始于对时间的清醒管理,终于对贡献的坚定不移。

掌控时间——从被动应付到主动设计。

依旧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是从他们的任务开始,而是从他们的时间开始。”这句话对我而言,无异于一声惊雷。部门的周报,正是时间流向的“诊断书”。乍一看,内容充实:魏敬妮在处理嘉宾视频和海报,何莉元在更新招生图文,李春颐在处理售后&搜集市场信息,韩子浩在准备华文诵素材包,梁宸在做十二届筹备,每个人都很忙。但深究下去,却能发现大量时间并未用于真正的“贡献”,而是消耗在了“维持”和“补救”上。

“被动应付”吞噬时间:德鲁克说,管理者很多时间都花在了“非生产性”和“浪费性”的事务上。例如,华文诵项目中,章程内容优化修改多轮,课程题库细节仍需优化。这本质是因为前期流程设计有漏洞,导致现在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来补救。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时间陷阱”。

“缺乏整合”碎片时间:时间被各种会议、沟通、审核切割成碎片。部门内实时的回报沟通,意味着每天随机时间都要被打断,进入一个零散的“执行-沟通”循环。如果能将其整合为“固定时段汇总答复”,或许就能节省出大块的、不受打扰的时间,用于思考更重要的策略,比如如何解决更多根本性问题。

如何“花时间”,即把时间花在能创造最大贡献的地方。德鲁克的核心观点是:“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 管理者不能只关注自己的专业岗位(如策划、推广、执行),更要抬头看路,思考“我能为组织贡献什么?”

本周最大的收获是心态的转变:不再只是一个“汇总工作周报”的人,而是团队“有效性的设计师”。工作不再是处理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而是:

设计一套流程,来保护团队的时间,减少浪费;

定义一个方向,让每个人的工作都聚焦于真正的贡献,而非仅仅是完成;

营造一种环境,让下属能成长,能创新,能为组织的整体目标负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