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
‘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
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
‘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
《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
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注释】
1、亲民,是亲亲而仁民(亲爱自己的亲人,爱护、教养、辅育百姓,并对百姓仁慈),亲其亲(爱护应该亲近的人),如保赤子(爱护百姓如对待自己的孩子),安百姓的安(保护)。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君子既尊重圣王所任用的贤人又能亲爱自己的亲人)。个人以为,从阳明先生心学角度,自身的知行合一,是亲民,与人为善、为百姓合一,不多为、不干涉,尊重百姓,学于百姓,才能真正体会大道。亦符合老子的无为、自然的思想。这个是肯定个体的良知,起点低,有一份光发一份光就够了,让人人有信心,再微弱的光也是光。
2、新民,是改造百姓,从上对下引导他们使其改造自新。这就有点多为,甚至对立不自然的意思。从朱子性即理,是父母官的角色也对,帮助百姓自新,上层为政者以身作则与大家一起改变社会风气,只是这恐怕对上位者要求甚高。无论古本、新本,我们不做学理上的考据。做新民,是做自新之民;在新民,是改造人民。
注:究竟是亲民还是新民,一字之差,差在哪里?朱王思想之差别。朱子把天理这个形而上之道,先教给百姓(先知),懂了以后再去做(知然后行),意改造自然界及人类社会,所以要新(改造)民;
而阳明心学的亲民、明德不是把自己关进书斋、象牙塔,而是实打实的去做,如扶贫在乡下,而不是图纸上、办公室里。在体会百姓生活中实践大道理。道在天下,一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给群众当儿子、当孙子,而不是当教师爷、当老子。如果是新民,圣人去改造百姓,圣人从什么地方来?难道天上掉下来?
3、明明德:德,心之德,心之属性;第一个明,是发扬光大,找回本该有的孟子的那个心这件事,人人具备;第二明是心,心即一点灵明。明德即佛性,真心。学习第一要务是学做人,做大丈夫,君子不器,不是学知识,做某种人才。
4、至善:即此心存乎天理之极。
5、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司徒,主管教育、教化。五教,即五伦之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大意】
徐爱问:“《大学》在亲民一句,朱子说该写作“新民”,亲改成新写,后面一章刚好有“作新民”相呼应。似乎很有道理和根据,而先生认为朱子错了,应该以古本,写作“亲民”,请问先生是否也有根据?
先生说:“作新民是让民众自发振作起来,而朱子的在新民,是上对下改造人民。”两个新不一样,这哪里足以为据。作与新相对,二字却意思不一样。下面接着“治国平天下”等话,都没有再对新字做阐发。如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等等,都是亲民的意思。“亲民”好比孟子所说“亲亲仁民”的意思。亲之就是对人民行仁义之心。正是由于百姓不互相相爱相亲,于是舜让契做司徒(教育部长),推行敬敷五教(五伦)。《尧典》所说“克明峻德”便是你自己光明你本有的心,“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就是亲民,让人人明德(心)光明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自己光明自己的心之德;安百姓便是亲民。亲民有爱中管教,但又以百姓自新为主的目标,说上对下改造老百姓便有失偏颇了。
【浅见】
1、阳明心学是建立在对《大学》的重新解构之上。重新注解《大学》,对朱子《大学章句》有疑,是深入思考后的发现,认为古本没错。这正是无疑无惑无得,有疑深入思考才有得。我们不是简单崇拜先生,而是因为《传习录》问的切中今人之要害,先生答的恳切,直指人心,直接捅破窗户纸。
2、这正是读阳明心学之法。《传习录》是一问一答的语录体,先认真看谁问?为什么这样问?此问有什么深义吗?再看先生答。大量的问皆现实、肯切,相当于替你我问了,问、答都非常精彩。不是在知识上搞清楚,而是在生活中、做人上,生命实践活动中有太多的困纠、疑惑。
3、然后代入进去,我有此问吗?我或许曾经有过。我们没法亲至阳明门下,可是这些大德代我们问了,这也是今天你我读《论语》《道德经》的读法。我们真的很困惑,无法自拔,很痛苦、太多烦心事,不知道怎么办?往哪去,不知道方向,真疑呀!传习的习首先从问而来,不疑不问如何习?那是无头苍蝇。如果人生无疑问、有方向,便不必读《传习录》
4、在疑和答之间,加一个我的习:疑——习——答。我们也先不要着急看答案,而是自己试着用行动去回答,然后返身再看先生的解释,对答案。如同中学时代做数学题,自己先解,做好了再看最后一页的答案。这才是真正的心之习:实践出真知。本体与功夫不能脱离,脱离功夫(实践)讲本体,是知识;从疑——习——解当中走进心学。
5、用大德之问,结合我们今天各自的困扰,复盘对照我们自己的一言一行走心吗?笃定吗?或焦虑、急躁?人只有清醒状态的才是心之行、心之发动,而不是心不在焉、不专注。
6、水,寒的就是寒的;火,热的就是热的,你可以感受到心寒、心热,而不是说水寒、火热这个理是寒热的。圆的理(观念)不圆,热的理不热。不是先要有个热的理,然后才心热,而是同时心热。此热之理与心热同时发生。心是理之灵,脱离人心之理都是空谈,坐而论道、僵死的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