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阅读《关键在问——焦点讨论法在学校中的应用》的第1天。
因为买的书还在路上,没有拿到书我就向伙伴们求助。这个时候,何永超老师把第1章的所有内容拍照发给了我,还有芳芳老师,把书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阅读,王恺老师和马正文老师都把芳芳老师的阅读音频第一时间发给了我,在没有书的日子里,我感到感受到了大家暖暖的支持,感谢他们的无私的相助!
在白天,我利用零星的时间,听了闫芳老师的音频,芳芳老师的声音甜美,朗读清晰,还配有美美的音乐,听起来非常得舒畅。但是我是一个视觉性的人,在听的过程中,感觉记住的内容不是很多。
晚上回到家里,我就对何老师发过来的第1章内容进行了细致地阅读。
这本书是国际引导大师乔.尼尔森,50年教育实践与研究值倾心力作。
打开书,我就被吸引住了,文章首先谈到了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充满挫败感的故事和关于教学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不正是我们身边存在的问题吗?感觉特别的真实,特别的切合实际。
那怎样解决身边的这些问题呢?作者提出了一种帮助我们老师、学习管理者、家长、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焦点讨论法,来帮助我们解决种种问题,作者谈到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种种好处,让我感觉,这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方法。
作者说,它是一个用于设计和引导讨论的使用方法,它可以用来引导儿童和成人的学习,可以为学习注入现实生活的意义,可以令沟通更为深入有力,可以在个人和团体层面解决问题,这个方法也可以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有效的逻辑框架,帮助他们理清自己的思考,总的来说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做到拓展思考力和学习力,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让团体沟通更为有效,避免和解决矛盾问题,增强教学评估的有效性。
那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我迫不及待的想了解作者所获得的这个极富价值的方法。
原来这个方法,有很多不同名称,如“艺术形式方法””讨论法”“焦点讨论法”等等。简单地说,这种方法涉及4个层面。
1.客观性层面。它是处理信息和感官的觉察。在这一环节可以提出问题、困难、描述人物事件行为、事件的发生等,让学习者与外部世界相遇,提出关于外部现实或影像的问题。
2.反应层面。有关个人的反应和联想。这个环节是回忆、联想、说出自己的担心感受,让外部世界与自己的内部经验相联系,唤起个人对信息反映的问题。
第三是诠释性层面。关于意义、重要性和含义。思考主题、思想、事件的原因,发现其中的意义、价值、重要性、含义的问题。
第四是决定性层面,关注的是解决方案。思考怎么办的问题,就是基于以上过程得出结论或作出决定。
这4个步骤,其实就是遵循了人类认知的内部过程知觉、反应、判断和决定。
继续读下去,发现书中举了很多实例,每个例子中,都是精心设计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从以上4个方面的角度来设计,确实很便于理解和运用,我理解的“会问”,就是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共情,让学生在倾诉中自我梳理,自己能明辨是非,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今天只是初步的了解了焦点讨论法的内容,但是内心特别喜欢,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他用于我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