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44,12-10-3,告子章句下10-3》
【"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
今天是丁酉年癸丑月乙巳日,冬月廿七,2018年1月13日星期六。
上一节,通过一位陶工不足以供应万家器用之需的比喻,白圭意识到二十取一的主张是错的。孟子从区域地貌、气候、物产出发,分析貉国国情及其相应的生活方式手和社会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而从四方面与之对照分析,即,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仪式及公共庆典活动、内政外交活动、各级政府部门设置和官员编制及公务支出,一方面肯定二十取一在貉国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否定二十取一在中国的可行性。
这一节开始,则将重点转向描述中国社会的结构,论述二十取一在中国行不通的道理。
孟子说,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地区的差异即明,则知制度繁简亦别,在貉国行得通,在中国就行不通了。
为什么在中国就行不通了呢?
两条:去人伦,无君子,可乎?意思是说,去掉人伦,不要君子,行得通吗?
简单说来,人伦二字代表社会秩序,君子二字代表社会管理。孟子的问题是:将秩序规范和社会管理取消之后,中国社会的文明还能得到发展吗?
人伦代表的社会秩序,体现在哪儿呢?中国文化讲究冠裳文物和祭祀礼仪,就是社会秩序的等级层次远近亲疏的规则与社会实践。孔子赞扬管仲时就举例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微,是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还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沦为落后民族了。中国文化用五伦概括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个人、家庭、国家三个层次的关系包含于其中。
现化在我们讲人人平等,是从人格角度的阐述,另一方面,作为原子式的个人则没有人的意义,也就是说,人的社会性是人之为人的不可分离的属性。比如说,鲁滨逊能够战胜孤独和恐惧活下来,运用了大量的来自社会文化的知识技能,直至重返社会。再比如说极端的"狼孩",其生理结构亦已变化,虽供养以熟食暖屋亦不久于世。再比如说,哪怕是高僧,也不是离群索居的自闭生活,而是不断经历学习、辩难、传译、说法等社会性的宗教活动中获得意义。
人伦不仅有意义而且赋予人以意义,不仅有价值而且赋予人以价值。
君子代表社会管理,又体现在哪儿呢?古时叫做百官有司,现在叫做公务员和公共事务,是社会治理结构和社会管理的功能机制,与之对应的则是无政府主义,对此,苏格拉底说:"最坏的政府也比没有政府好。"
孟子说,你所主张的二十取一税率,将导致交接礼仪尽废,这是去人伦;官员建制尽省,这是无君子。如此,则何以立国?何以治理?"如之何其可也?"怎么能做得到呢?做不到的嘛。这就好像前面说的,制陶的人少,则不足以供应万家之需,这样一件小事上尚且不可,社会治理不是制陶一样单一的功能而已,社会管理的范围也不只万家器具之需的事务而已,如果国无君子,社会纲常规范谁去维护?政治和教育谁去推行?国家治理不会紊乱吗?如果说国不可无君子,则经费税赋亦不可短缺不足,二十取一,不足以覆盖社会治理成本。你主张取消十取一之法,代之以二十取一之法,不是要把中国变成游牧社会的模式了吗?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