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的理念
1.哲学与教育
哲学与教育是相通的,做人的道理和育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我对子女的教育也好,或者让我一般地来谈一谈教育问题也好,我就有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人生中什么东西是值得珍惜和追求的,那么我就应该让我的孩子得到这个东西,教育就应该让受教育者得到这个东西,我认为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人生中最值得珍惜和追求的是什么?人生的目标应该是什么?我想来想去无非是两样东西。第一是优秀,人活在世界上应该做一个优秀的人,所谓优秀就是人所具有的那些禀赋能够得到很好的生长,包括身体的健康,当然更重要的是人之为人的属性,人的精神禀赋得到很好的生长。第二是幸福,其实幸福和优秀是相通的,幸福的一个最重要内涵是享受人的高级属性,享受精神的快乐,所以这些精神属性必须生长得好你才能真正幸福。幸福是一种能力,一个人并不是想幸福就能幸福的,你必须有好的素质,才能享受精神层面的幸福,你素质差,精神层面的幸福就和你无缘。所以,我看教育的目标基本上是两个尺度,用人性的尺度看就是优秀,要成为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让受教育者的精神禀赋得到很好的生长;用人生的尺度看就是幸福,让受教育者具备幸福的能力,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2.教育就是生长
在哲学家的教育观点中,我想特别谈一下教育就是生长,这是我特别欣赏的一个观点。教育就是生长,生长本身就是目的,这个观点首先是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的,后来美国哲学家杜威加以阐释和发展。这个观点强调的是只要生长得好,教育就是成功的,并不是在生长之外还另有一个标准、一个目的,或者说要朝着某个目标去生长。不要给生长另外设定一个目标,比如说将来能够适应社会,能够谋取一个好的职业,能够做出成就,你给生长设定了这样一个功利性的目标,这本身就是对生长的压制和扭曲,实际上已经不是真正把生长本身当作目的了。
根据教育就是生长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引申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为了下一个阶段做准备的。现在很流行的却是,幼儿园是为小学做准备,所以孩子在幼儿园里就要认许多字,甚至要学英语,小学是为小升初做准备,初中为升高中做准备,高中为升大学做准备,总之每个阶段好像都没有自身的价值,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每个阶段的价值实现出来,仅仅是为后面的阶段做准备。这样的观点和做法,真的是扼杀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扼杀了每个阶段自身的价值。
对于这个问题,杜威曾经谈到过,他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讲得最清楚的是教育家蒙台梭利,她说对于儿童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把儿童看作没有长成的大人,我们要帮助他长大成人。"长大成人"这个说法本身就很荒唐,难道儿童不是人吗?这实际上就是认为儿童期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如果说有价值,其全部价值就是为成人阶段做准备,做这个准备就成了教育的唯一目标。这是一种观点。另一种观点就是蒙台梭利和杜威所主张的,认为儿童期本身具有极重要的价值,是一个人身心生长最迅速、最活跃的阶段,这个价值是以后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代替的。所以,教育的目标就是实现这个价值,使孩子的身心健康生长,有一个幸福而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整个人生的幸福而有意义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事实上,看一个孩子将来能不能幸福,现在就可以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如果他现在不幸福,现在的生长受到挫折,整天疲于应付功课和考试,没有玩的时间,内心很压抑,童年的这种痛苦会留下阴影的,他以后的幸福就有问题。
二、从智、情、德三方面谈教育的目的
教育就是生长,教育的目的是要生长得好,成为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并且因此具备幸福的能力,这是一个基本出发点。那么,教育要使人的哪些品质生长得好呢?当然,从身体来说,是要健康,这个我今天不说,我只说精神品质的生长。人的精神属性可以相对地分成三个方面。第一是智力,就是头脑、理性、认识能力。第二是情感,就是感受能力,也可以说就是心灵生活。第三是意志,按照康德的说法,就是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人不只是受本能的支配,还受道德的支配,有崇高的精神追求,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之所在。用儒家的语言来说,就是义,正义的义。这三个方面,就对应我们经常讲的三种主要的精神价值,头脑追求的是真,情感追求的是美,道德追求的是善。从教育来说,也对应三种主要的教育,就是智育、美育和德育。我认为,智育的目的是自由的头脑,美育的目的是丰富的心灵,德育的目的是善良、高贵的灵魂。因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是智力教育,所以重点讲智育。
智力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两个能力,一个是快乐学习的能力,学习本身就是快乐,喜欢学习;另一个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但喜欢学习,而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自己的学习。
三、学校和教师的使命
如果说教育就是生长,那么,学校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良好的环境,我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自由时间,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时间,可以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现在的应试教育,基本上把学生的全部时间都占了,学生完全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这对生长是最不利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学校和老师也没有办法,但我想总还可以尽量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小环境,要站在他们这一边,帮助他们向这个应试体制争自由。
第二个方面是好的老师。学校要为学生的生长提供好的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最经常、最直接的环境是什么?就是教师。所以,我一直认为,衡量一个学校是不是好学校,不看其硬件设备如何,名气多大,就看有没有好的校长和老师。什么样的算是好老师?我强调两条。第一,我们要让学生在智力、情感和道德上都生长得好,那么老师自己首先应该是这样的人,具备优良的精神素质,是智力活泼、心灵丰富、灵魂高贵的人。老师对学生不只是通过上课传授一些知识,最重要的影响是老师自己的素质和行为对学生的熏陶,你看很多伟人和优秀人物,他们往往会回忆学生时代某个老师对他的影响,心智优秀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永远不会被忘记。所以,真正重视索质教育,对老师的要求一定是更高的,怀特海说过,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批心灵高贵、智力活跃的老师,由他们去影响学生。这样的老师会在学生周围形成一个磁场,在无形中发生作用,使他们对美好的心智生活心向往之,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是一条,另外一条就是要爱学生,就像英国哲学家罗素说的,身为教师必须有博大的父母本能,把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我认识北京的一位中学校长,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在今天这个应试体制下,一个有良知、有见识的好校长会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一方面,他对这个体制的弊端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在老师和学生面前也不讳言,要他们保持警惕。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中,他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轻应试体制的危害,为学生拓宽外在的自由。他要求老师尽可能智慧地工作,少占用学生的时间,说这是为孩子们其实也是为自己找回属于人的基本权利。这个话说得非常好,其实怀特海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高明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就是善于清楚地确定学生必须精确掌握的知识,这样就不必勉强学生在次要的东西上花费大量精力了。当然,关键在于老师有没有这个水平。事实上,在应试体制下追风是最省力的,要抵御它的弊端就非常艰难,既需要勇气,也需要真本事。
四、现场问答
问:我们反对说教式的意识形态教育,但是也不能回避人是有社会属性的,您说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善良、高贵的灵魂,这和我们现在讲的社会道德包括公民教育是什么关系?
答:道德教育应该以人性为基础,公民教育同样如此。人性不是抽象的,一个同情,一个做人的尊严,这两个东西丝毫不抽象。亚当·斯密说,最基本的社会道德有两个,第一是正义,第二是仁慈,而这两者都是建立在同情心的基础上的。做人的尊严,自尊并且尊重他人,也是现代社会中公民觉悟的一个基础,有尊严观念才会有诚信,才会自觉地遵守公共规则。所以,我认为这里面不存在矛盾。
(《周国平致教师》阅读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