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这就基本明确小说教学的目标。和学生分享小说,无外乎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环境渲染等。但具体到一个小说片段,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析方向。
1.如何感知人物
一般情况下,小说教学多数采取主题先行,即老师的想法(教参的定义)覆盖学生的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可以比较好地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1)引导细读。细读人物长相,细读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
(2)利用误读。由于小学生自身阅读经验不足、节选导致的明显的断章取义等出现的误读,我们就要善于抓住这些误读,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
(3)安排比较。比较阅读是推进阅读的重要方式,当学生很难想到,因此需要安排,需要设计。
一是比较人物的语言。蒋老师以《将相和》为例,比较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形象。
二是比较人物对待事情的一些表现。这里以《香菱学诗》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不同表现,凸显人物的差异。
三是比较人物的内心想法。以鲁滨逊的好处与坏处对照表!
3.如何聚焦情节
情节教学,能够将小说人物以最鲜明、最丰满、最具有感染力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分段、概括段意、梳理故事内容等等,这些情节分析偶尔为之可以,但每篇如此,就会让学生喜“看”恶学。
(1)聚焦不可思议。有些小说的情节比较夸张,是现实中无法出现的。作者无非以此表现自己的想法。我们就可以通过情节了解作者的想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力。
(2)聚焦情节中的转折。关注小说中转折点,在分析和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深意,将学生的理解引向小说的核心地带。
(3)聚焦情节中的悬念与伏笔。因为悬念和伏笔,让小说峰回路转、跌宕有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寻找和分析伏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
4.小说的感动
小说是否感动,是小说教学成功与否的基本成功的关键。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感动的是内在,尽量减少外在的渲染。
5.小说与生活的链接。
读书只有与生活建立联系,关注当下,才有可能真正影响孩子。蒋老师提出三种策略,一是与生活,二是与经历,三是建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