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因为房价的飙升、雾霾的严重、创业大军的疯狂,疫情的困扰,焦虑似乎越来越普遍地成为大家的关键词,成了一种普罗大众的现象,总是对我们的生活见缝插针。
连往年从不知“焦虑”二字怎么写的我,都不幸中招。
刨除那些感性的因素,我想先客观地分析“焦虑”这个问题。
焦虑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是对于已拥有的事物的患得患失和对于失去或者可能会失去事物的保护的心理活动。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情况:
我们为一些流浪汉提供一日三餐,并且还提供住的地方,只要他们每天准时出现在我们给他的地址就好了,这些流浪汉肯定会为此觉得很兴奋、很开心。
那么接下来我们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这样过了十天之后,我们告诉这批流浪汉,我们将不再为他们提供这种服务了。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们可能会失望,因为失去了一个能吃饭和睡觉的地方,意味着接下来又需要回到以前的生活了,但是却不会因此而焦虑。
第二种,我们告诉这些流浪汉,我们还能为他们提供这种服务,但是都只为一个人提供。床位和食物都只有一个人能得到,先到先得。
面对现在这样一个僧多粥少的情况,这些流浪汉都会出现同样的心理——对危机的心理预警。对这种未发生事件的预警反应,就会形成我们所说的焦虑。
很显然,每一位流浪汉都不会心甘情愿地走开,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可能会得到这一份食物和这个床位,但是由于每天会担心自己得不到,所以会形成患得患失的心理。
得到食物的那个人会想我明天还能不能得到这样的待遇,没有得到食物的人会想我明天能不能得到食物。
渐渐地,这些流浪汉会开始吃饭不香,睡眠不好,也许还会掉头发,出现某种生病的症状,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所以说焦虑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我们为自己未来可能性或者说怕未来变得更坏的一个考虑。只不过这个过程会让我们感觉到痛苦、难受。
所以这么一分析,其实焦虑一点也不可怕。
因为焦虑总好过毫无焦虑,焦虑说明我们还有上进心,我们希望未来变得更好,起码不能变得更坏。
但既然不是坏的现象,为什么它往往让我们的状况变得越来越糟糕呢?
原因是我们没有合理地认识并且控制好这种情绪。
焦虑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自怨自艾,更不该一味地消沉。
我们需要告诉自己,能否接受相应情况下的最坏结果。
最坏无非是一无所有。可大多数情况下,让我们焦虑的东西,并不会让我们一无所有。
如果能,那么你还有什么可以担心和害怕的呢?
所以,“接受最坏的结果”,明白不好的状态会带来更差的结果,这是能够改变焦躁不安、迷茫消沉的状态的第一步。
但是若要真正地消除焦虑,打败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去做那些让你感到焦虑的事。
找到令你焦虑的源头究竟是什么,去解决最该解决的问题。
如果缺钱去找钱,但如果不是缺钱而是业务停滞,就不要由于临时飞走的钱感到恐慌,而是应该去解决业务上的困境。
如果怕考试考不好,那就去想为什么担心考不好?是考试当天会生病还是自己对某一门课根本没信心?如果没信心那就用更大的力气去复习、去准备。
如果担心工作中无法升职加薪,那就去想为什么有这样的顾虑?是自己不够积极主动,还是方案不够完美,又或者是领导没有看到你做的努力?不够积极那就更积极,方案不够完美那就多看看受到肯定的方案怎么做的,领导看不到那么就用不卑不亢的方式告诉他你为公司做的贡献。
见招拆招,就这么简单。
回望这过去的一整年,我也被名为“焦虑”的东西连连击中,没有太多还手之力。
焦虑并不会随着意识到自己正在焦虑而消失,它必须通过自己对状态的调节,不断地说服自己接受最坏的结果,找出焦虑的源头并努力解决,才会一点点消失。
既然焦虑全面来袭,我们就用力回击。
面对焦虑,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把它当作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对啊,本来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即使我知道我某一天会死,也不妨碍我在那之前,热情地活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