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晚上,两小只吃饭又不太老实了。七月基本上可以自己吃,但是她总是要故意勺到饭兜里面。八月自主吃饭稍微差一点,喜欢吃菜,不太要吃饭。
我正在努力让八月多吃几口饭,她一会儿要让兔子(玩具)吃一口,一会儿要让鸭子(玩具)吃一口,就是不肯自己吃一口。
这时,我妈给我端来一碗汤,让我先喝点。她说:“我就担心你,你却总是惦记着你的孩子”。
我还沉浸在我妈的关心中,接着,她发出了一句灵魂拷问:我养4个孩子轻轻松松,你带2个孩子,怎么那么累呢?
为什么?
(一)无所不在的焦虑
26个月前,我成为一个双胎妈妈。孕前差不多95斤,出了月子一上秤,80斤。
自从孩子出生后,焦虑就如影随形,无所不在。
她们早产差不多一个月,我自责不能保她们到足月,让她们一出生,发育和免疫力就输在了起点。
满月后,我焦虑母乳不足,无法让两个孩子纯母乳喂养,不管谁吃母乳谁吃奶粉,我都觉得对不起孩子,让她们输在了口粮上。
6个月后,我担心不会做辅食,她们营养跟不上,身高体重会输给同月龄的孩子。
1岁后,还不太开口讲话,我又害怕她们语言发育迟缓,输在语言表达的第一步上。
2岁后,还没开始英语启蒙,看到廖彩杏,吴敏兰,汪培珽书单,眼花缭乱,又开始焦虑要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了。
……
第一次为人母,还一下子两个,我在育儿领域跌跌撞撞,寻寻觅觅。
收集了很多公众号,从关注喂养,大运动开发,到情绪疏导,教育启蒙。
看了很多育儿书籍,《每周辅食计划》,《PET》,《正面管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还不忘告诉自己,育儿的同时,要注意提升自己。
打了鸡血“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得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自己也不敢懈怠,学习英语,研究新媒体,抽空多看书。
一圈折腾下来,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这种心焦,着急于事无补,生命的本能本身就会促进孩子生长,各种育儿方法适合别人家,也不一定适合我们家。
看了那么多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说的: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只可惜,焦虑是那么轻易就将我们“带入歧途”,并且越陷越深。
(二)育儿“专家”太多
除了自身的焦虑,还有育儿“专家”太多了。
婆婆说给孩子垫个枕头吧,防吐奶,“专家”说《6个月内的婴儿不能用枕头,会导致脊椎变形》,我就坚持不给孩子用。
我说用个小夜灯,晚上孩子哭闹,看得清楚一点,“专家”说《晚上开灯睡觉,会导致性早熟》,结果每天晚上,开着夜灯,我都战战兢兢。
我妈说,孩子我帮你带回老家去养吧。“专家”说《孩子3岁前,离开妈妈超过2个星期,将终生缺乏安全感》,我就坚持让我爸妈过来这边带孩子。
有时候我想,让孩子晚上跟着老人睡吧,“专家”又说《孩子跟谁睡,会影响一生的性格》,我就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睡,从她们出生开始。
当孩子无理取闹时,所有的专家都说,要学会“共情”,要用“我知道……”句式跟孩子沟通。
事实是,七月爬滑滑梯的时候,坚持坐在滑梯下面,那么上面的孩子都不能滑下来。我共情了半天,“我知道七月喜欢坐在这里,但是你看上面的哥哥姐姐都没法玩滑梯了,如果他们现在滑下来,就会撞到你”,结果七月无动于衷,上面的孩子开始叫了:“阿姨,你能不能把她抱走啊?”我只能一把拎起七月,直接拖走,尽管她在不停的挣扎,喊叫。
然后我又开始担心,这次没有共情好,直接拖走,会不会给她造成逆反心理?
当孩子发脾气时,所有“专家”都说,要“看见孩子的真实需求,要无条件爱”。
事实是,八月要妈妈抱,我过去抱她,她又一把把我推开,哭着说“不要妈妈”。我知道她实际是在寻求我的关注,我坚持要抱她,她就直接躺到地上,嚎啕大哭。我不停的安抚,疏导,毫无效果。先生过来温情安抚,同样被八月推走,挣扎了一番直接拎起来,一边吼一边打屁股,让她停止哭泣。
看着屁股被打得红红的,还在不停抽泣的小家伙,连做梦都在呢喃着“妈妈抱”,心里又开始自责了,为什么没有和先生沟通好,为什么没有按照“专家”说的来,万一给她造成心里阴影怎么办。
当妈两年之后,我开始慢慢明白,没有必要完全按照“专家”说的做。
多数时候,这些观点都是夸大其词。这些方法论都是无用的,没有普适的一概而论的处理方法,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追根溯源
归根结底,妈妈们焦虑疲惫的源头,大抵如下2点:
1. 拼了命也要给娃创造好的成长环境
80年代的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不懂任何育儿知识。在缺少耐心和陪伴下,凭着野蛮生长,我们还是长成了一个三观很正的人。但是,大部分人心底或多或少都带着原生家庭的伤。总想着自己为人父母后,一定要避开自己成长过程中踩过的坑,一路护送TA上青云。
2.渴望打造牛娃
父母自己很励志的,凭本事好不容易从小地方到大城市立足,不能接受孩子一朝又回到小县城。
父母自己普普通通的,尽管现在生活还不尽如人意,就希望孩子将来能比自己优秀,跨到上一阶层。
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仔细想想,这都是“如我所愿”,并不是“如他所是”。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产科医生写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她接生了一个孩子,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妈妈还躺在产床上,问医生孩子是否是10只手指10只脚趾?两天后,她查房的时候,那个新手妈妈又问医生,你看我的孩子皮肤白吗?后来出院的时候,又碰到这位妈妈,她问医生,我的孩子会聪明可爱吗?
你看,妈妈的要求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往上提,却浑然不觉。
等自己到了崩溃的边缘,感叹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没有任何效果时,却忘了自己最开始的要求,只是TA有正常的10只手指和脚趾。
我恍然大悟。
那些焦虑,那些“专家”,只是表面上让我自己沉浸在努力育儿的假象里。大部分人,都是一边在间歇性努力,一边在持续性提高要求。
(四)看清本质,坚定信念
在网上看过一句话:“比学会认字更重要的,是学会认识世界,有一种幸福的能力,把平静到外人看来绝望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深以为然。
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纵使再高的社会地位,再多的金钱,也不会快乐。
养娃26个月后,我开始告诉自己:
1.平常心养育。我和先生都是普通人,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时刻提醒自己,当时躺在手术台上,医生把两小只拿出来时,心底唯一的期望不就是她们能平安健康吗?
2.没有完美妈妈,没有完美的孩子。科恩的颂歌《Anthem》中说,万物都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3.接受孩子的普通。记得一个学长跟我说过,他的孩子还未出生时,他甚至跟他妻子讨论过,如果他的孩子以后是同性恋怎么办?社会发展如此之快,我们根本无法预计20年后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普通就是伟大。
想清楚这些,我开始释放焦虑,真实做父母。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当下心里所感受到的,轰轰烈烈去爱与生活。
至于孩子们,但愿能如高晓松所说:“愿你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