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网上褒贬不一,我犹豫再三,还是买了,主要是书名吸引我。对于一个看过很多育儿书也上过不少心理课的人来说,这本书确实有点浅。李雪不太会讲案例,那些理论的东西她也没有能够很好地阐述,给人的感觉就是轻飘飘,缺乏说服力。她可能只是把自己最想表达的的说了出来,别的,还没顾上。这本书让我的收获在这样几点:
教育孩子要放松,给孩子自由空间。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做的还行,蓬蓬小朋友被干涉的不多。不过现在随着作业增加,干涉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要调整。
和父母的关系,可以不原谅。知道原因出自哪里就可以了,尊重自己的感受。我现在越来越能理解我妈妈的许多想法,但是对于父亲,始终有隔膜。不是他做错了什么,而是我和他之间链接太少。不焦虑以后可以慢慢解决。
最重要的是检点自己平时说的话,不要给孩子灌输一些负面的潜意识的东西。比如挣钱很辛苦,小富即安等等。这就要求自己平时也不断反省,检查自己的潜意识里都藏着什么。
满足孩子的要求,要1给三甚至给10,给他一种富足的感觉。满足不了的时候要直说:太贵,钱不够,我不想给你买,等,但不要说你已经有很多了,你怎么什么都想要,你这么不会体谅人等等。让孩子知道被拒绝原因不是他不好,而是外在的条件不能达到。这样孩子长大了可以理直气壮提要求,也可以理直气壮拒绝别人的要求,不必内心纠结。蓬蓬小时我觉得自己做的还不错,大了对他的要求也就多了,很多时候会讨价还价,虽然不至于闹僵,但终究不是很顺畅。也不断纠结,太顺着他会不会出现很多问题。李雪在书里倒是说的斩钉截铁:惯不坏。但是毕竟她没有自己的育儿经历,举的例子似乎也不太具有说服力。但是过多的要求与讨价还价会阻碍爱的流动这一点我还是非常同意的。今天就实践了一下,全然满足孩子。早上蓬蓬不起床,好,由着他睡到九点;我出门办事,叮嘱他喝水吃点东西,回来一看人家把自己关卧室,门锁着,姥姥说他大概在看电视。好,由他去。中午给他做了鸡翅,。叫他出来吃午饭,他跟我说一直在写作业,差一点点就写完了。吃了饭人家就去写作业,写完了要求看电视,痛快地同意。上午给他买了不少水果,有砂糖橘,结果人家要求吃金桔。好,满足,下午出去就给买回来了。结果一进门,姥姥就告状:蓬蓬把凉水杯给弄倒了,杯子破了,水洒得到处都是,他不收拾,让他看妹妹我收拾,他不肯,跑去继续看电视了。这个闹心,先忍了,给小的喂奶要紧。姥姥收拾半天才把水擦干净。蓬蓬跑出来吃水果,我批评他:谁把杯子打破了还不收拾的。蓬蓬说:我没有打破杯子,是我往杯子里倒热水,杯子自己裂开了,然后水一下子就流出来了。我赶紧跟人家道歉:妈妈错怪你了。蓬蓬说:你没有看到当时的情况,这样想很正常。这让我既感动又惭愧,大人经常把孩子往坏处想,孩子却总是非常容易的就原谅了大人。这让我坚定了想法,按李雪说的,好好惯着他。
回应孩子的感情。书中举例一个孩子满头大汗兴高采烈跑回家,跟爸爸说他刚才打篮球了。爸爸说嗯,打篮球挺锻炼身体的……孩子觉得一盆冷水浇了下来,感情被冻住了。这种经历我也有。小时候一次高高兴兴回家跟妈妈说刚才邻居家在打大枣,我和小朋友抢着吃了几个。我妈说:你怎么不留点给你弟弟。当时也是觉得一下子被冻住了。这样的次数多了,和父母的交流就会越来越少。现在自己当父母,想让孩子跟你无话不谈,要格外注意对孩子情感的回应。这需要的不仅是技巧,更是自己的不断反省与成长。
零食,剩饭,潜在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