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汉书》第九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
《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候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者《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汉和帝命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奉诏续写。
诸子第十
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学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辞赋第十一
辞:《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约汉时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从《诗经》二南到《离离骚》,能看出句运由短而长、由齐而畸的一个趋势,屈原诸作莫定了这种体制。到了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东方朔、王表、刘向、王选都走着宋玉的路,汉我“楚辞”。刘帝时最盛。汉时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向将这些东西编据起来。成为《楚辞》一书。
赋: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账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葡赋和屈辞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贾谊是药御的再传弟子,他的境遇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乡,他模拟屈原的体制,却袭用了句卿的“赋”的名字,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被称为“赋”。
诗第十二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文第十三
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