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发现沙发上有一堆橘子皮,水池里堆满了脏盘子,哥哥拿走妹妹正在玩的拨浪鼓,妹妹顿时哇哇大哭。这时你是什么感受?你会怎么做?你一定特别生气。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训斥哥哥?询问是谁把橘子皮弄的满沙发都是?抱怨盘子怎么还没洗?或者惩罚哥哥?
今天就来聊一聊关于惩罚孩子的话题。
无论是谁,遇到以上情况都不会心情愉快、心平气和。那么直接惩罚孩子可以吗?有的家长也许会这么做,可能也会立马收到效果,但是可能孩子撅着嘴,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也有可能第二天故伎重演。那应该怎么办呢?如何既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又能有长远的效果呢?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如何听孩子才会说》一书的作者告诉我们:惩罚孩子,实际上剥夺了他们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也有专家认为:惩罚是一种非常没有效果的管教方式,常常会使孩子的行为朝着与我们预期相反的方向发展。体罚给孩子带来痛苦,也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
书中也讲到,看到让我们生气的事情时,表达愤怒会对我们更有帮助,而不是确认“嫌疑人”,然后加以惩罚。
你可以说“看到沙发上放了一堆橘子皮,我很生气。橘子皮的汁弄在沙发上就洗不掉了。”如果孩子们都说不是自己干的,就让他们知道,你对谁干的不感兴趣,只想知道现在怎么补救。不用指责和惩罚,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承担责任上,而不是互相揭发和报复。告诉他们:“现在,我想让你们帮助我清理沙发上的橘子皮。”
对于水池里的脏盘子,你可以说“一进屋就看到水池里堆满脏盘子,让我很生气。你答应收拾的。我希望在休息之前,你把他们洗干净并放回碗柜里。”不要用惩罚性的口吻说“明天你不能出去玩了。让你知道不守诺言的后果。”
不要对哥哥大吼:“你又把她弄哭了。我看你想挨打了。”而是对他说:“我很生气!她本来玩得好好的,你拿走她的拨浪鼓。现在你想办法哄她,直到她不哭了。”
不要把孩子看做麻烦的制造者,要把他们当作解决问题的积极参与者。
换个角度,换种说法,也许有不一样的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