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操作》学习拾贝

      一、备课的重要意义

      1、备课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基。

      如果把教学比做一颗苹果树,成绩是果子的话,则课堂教学好比树干树枝,备课好比树根。很多问题,症状在课堂,病根在备课。

      2、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专业的备课关乎教师职业生存与发展,可谓是站稳讲台、专业发展的基石。另外,还要参加各种比赛,也是一种正常的功利性价值追求。教学设计比赛自然就是比备课的专业功底,教师只要认真去备课,他的教学、教研、科研水平都会因此不断提高。

      3、备课能帮助教师超越物质和名利等功利性价值的追求。

      教师备课不仅是一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表现,更是教师在职业道德与伦理层面的无形付出、自我成长。教师兢兢业业地备课,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是利他的,教师备课具有奉献性。

      二、传统备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宏观层面看,其问题主要表现在理念、技术和质量三个方面。其中质量是最大的问题,其直接原因在于技术,根源则在于理念。

      1、传统备课的质量问题

      “教师备课要解决什么问题?”把这些问题的解决程度就是备课质量。既然备课是为教学做准备,就要解决“去哪儿、怎么去、到了没有”等问题。去哪儿,就是这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怎么去,就是为了达到目标要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到了没有,就是最后怎么评价。

      传统备课质量问题集中表现在目标上。目标是引导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因素,是课堂教学的航标灯,也是衡量备课质量的重要目标。“去哪儿”是“怎么去、到了没有”这两个问题的依据,然而,传统备课最重视的却不是“去哪儿”,而是“怎么去”。教师在备课上花费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教学流程 最感兴趣的也是教学流程中的一些所谓技巧;对于决定和引导教学流程的目标却比较草率,甚至不假思索地摘抄教参。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花的心思较少,有的虽然重视目标却不得要领,缺乏专业的理念和技术,难以真正发挥目标的功能。

      传统备课质量问题突出表现在一致性上。所谓一致性,是指学习、教学、评估的一致性,它既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黄金法则,自然也是评估教学设计有效性的重要标准。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要设计好这节课学生要学什么(学习目标)、教师要怎么教(教学活动)以及如何评估学和教。而传统教学往往会忽视教学活动与目标一致性,忽视目标与评估的一致性,忽视评估与活动的一致性。

      2、传统备课的理念问题

      几种有代表性的错误观点反映了某种或隐或显、需要澄清的理念。

      第一种观点,“备课重要,但远没有上课重要”。任何专业的事情都包括设计、实施、评价三个基本环节,备课和上课是前后衔接的两个环节,不能说哪个更重要。教学设计要解决一节课“去哪儿”(目标)、“怎么去”(教学活动)、“到了没有”(评价)以及三者的一致性共四个问题,如果这四个问题没有想清楚,教师怎么可能上好课呢?就像盖楼,再好的施工也难以弥补设计的缺陷。

      第二种观点,“备课不一定非要写教案,课件、导学案也是教案。”教案是将教学设计书面化的过程。正如盖楼需要图纸,导演拍电影需要剧本,所以教案不可或缺。

      第三种观点,“备课是青年教师的事情,老教师可以不要求”。教学设计不是一个“备知识”的过程,而是“把学习与教学原理转化成对于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规划这一系统的、反思性的过程。”真正敬业和专业的老教师,也会认认真真备课、写教案。

      3、传统备课的技术问题

      备课是良心活,更是技术活。教书设计本身就是一项技能,技能可以视为技术与能力的融合。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所需要的课标分解技术、学情分析技术、目标叙写技术和活动设计技术,超越了教师备课的传统经验,更加彰显了教学设计的专业性。

      总之,上述备课问题已经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发展,进而影响学生发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