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了全年的三联周刊,前几天又新来了一批,看看题目没有太感兴趣的,就放了几天,刚才吃早饭的时候拿出一本看了看。人嘛,多有趋向自己熟悉事物的特性,无可厚非。但人又想进步,未免要做点自己不乐意的事情,也属正常。就像投资,成本越高回报才越大,当然有所不同的是,投资有风险。
昨晚终于读完了布罗茨基的《悲伤与理智》,没有印象读了多久了,只觉得好久好久,因为它好厚好厚,感觉现代人已经不会再读这么厚的书了,作为一个常年有阅读习惯的我来说也不那么容易。读长篇小说尚且不易,何况还是一本散文集。溜号、不理解、囫囵吞枣也是常有的情况。(所以)我们不太进入到“读书”本身去探讨这个问题或具体谈一本书,它很难进入日常寻常百姓家,太过具象和深入的东西和一般情形是相左的。
悲伤,多么有年代感的一个词,现在几乎不会再遇见它了,我也是因为读了布罗茨基才看到这个词。哦对了,还有《悲伤逆流成河》,但我只是耳闻从未读过。可能是悲伤内含的东西太庞杂了,元素过于丰富了,人们很难再体验到悲伤了,起码它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的过程,但现代人没有那么长的时间,转手还要玩手机呢,悲伤是什么鬼。悲伤过后还要谈理智,更是把一般读者们吓跑了,大篇幅的冗长实属难以承受。加上封面一张布罗茨基拧着眉头的脸,估计这书都通不过书商们的选择,也就很难在市面上看到了。不过只有读过的人才能多少理解一点老布对于诗歌的激情和全情投入,能理解他的悲伤与理智,也可以说不理解,毕竟太多内容了,根本无法复述。诗人本就难以复述。阿赫马托娃、奥登、洛尔加、里尔克、罗切斯特,和我前几天读完过的聂鲁达,以及众多诗人们,谁能被复述,谁有能力复述他们?也许这就是诗歌不再辉煌的原因,它难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