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分享2473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515(2024.6.13星期四)
被共情是所有人的需求,家长的共情对孩子尤为重要。
什么是共情?心理学上的定义是:共情(Empathy)是一种体验和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也称为同理心、神入或同感。它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并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共情不仅仅是智力上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共鸣和体验。
它涉及到三个方面:借助孩子的言行,深入他们内心去体验其情感和思维;借助经验,把握孩子的体验与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运用一些技巧,将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孩子,以影响他并取得反馈。
共情需要理性,不能代替当事人做感性判断。共情的经典表达是“我不知道,所以我想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
共情以倾听为主,你愿意听孩子诉说,他就容易跟你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和信任。所以,共情是保持家庭和谐的基本能力,也是建立亲密关系、增强亲子关系的关键。
如果家长缺乏共情,不知道孩子表达的真实内容是什么,不了解他们语言或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和需求,该给的没给,不该给的猛给,就会造成很多问题。
比如婴儿,他们需要安全感,那么,怎么样才能给到安全感?一是安静舒适的环境,柔和的灯光;二是抚摸和拥抱;三是轻言细语的语言输出:“哟,你尿了,来,给你换个尿片,诶,舒服了吧?”抚摸可以抚慰人的心灵,它不只是婴儿的需要,而是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如果没有得到,就会一直处在匮乏中,所以,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恨意”很小就埋下了。
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如果对抚摸抗拒,其实是在表达对亲密的抗拒。
再大一点,孩子会爬会走路了,这一阶段他的需求是什么?是探索未知。对养育者的要求是什么?是陪伴、保护和允许。陪伴不等于陪着,而是跟孩子一起玩,感受孩子的感受,及时回应孩子,跟孩子有深入互动,绝不是,你扣你的手机,他看他的电视,你打你的游戏,他玩他的玩具……,保护的同时允许孩子最大可能地去探索未知。此时,如果孩子求助,父母需要帮他或教她方法,并且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帮他练习,因为,“学”只是知道,“习”才是实践,才能慢慢掌握你教给他的方法。因为行为本身没那么快改变,要改变行为背后的模式。
进幼儿园后,又是一个阶段,最初的人际关系开始了。此时,孩子需要包容、理解,需要学会向小伙伴正确表达自己,孩子偶尔做不好很正常。家长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去训孩子甚至动手打孩子,而要找到问题真正的症结在哪里,然后选择正确有保护的方式去教育去训练孩子,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果父母因为缺乏耐心而打孩子,会让孩子因害怕而压抑自己,还会因无法处理问题而出现退缩行为,或者他模仿父母的做法而去向其他伙伴输出暴力行为。所以,鼓励孩子表达他的需求,鼓励孩子遇到问题请求他人帮助,并且及时表达自己的感谢。“我可以玩这个玩具吗?”“你玩一会让我玩玩,好吗?”“谢谢”之类。允许孩子表达他的情绪,比如哭闹,“你心里很难过是吗?”“你需要哭一会是吗?”“妈妈/爸爸陪着你,等你不想哭了妈妈/爸爸陪你……,好吗?”一定杜绝急躁和暴力教育!
到了小学,孩子的思维水平进一步提高,人际关系需要进一步发展,此时遇到问题,父母不要急着替代解决,而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否则会适得其反,我接触的案例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反面例子。该撑腰撑腰,不该撑腰时不要撑腰。让孩子选择适合他的处理方式。
所以,了解每个发展阶段孩子的真正需求是父母的功课。
感慨:爱不需要更用力,爱需要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