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村上春树说,每当遇到艰辛和悲哀,他总是自然地想起杜鲁门·卡波特小说里的那一句:“think of nothing things,think of wind(去想无关紧要的事,去想想风吧)。”
我也爱极了这句。艰辛和悲哀时自不用说。即使波澜不惊的寻常日子,也喜在得空时放空自己,啥也不想,只想风。
想起小时候在山上采茶。春天里茶树上嫩芽繁盛,在阵阵柔和的微风里闪着光芒。心情也如春风般快乐美好。
夏天的茶树是贫瘠的,采了很久茶篮里依然浅浅,再加上闷热,内心便常常就焦灼了。然后清风总是出其不意地出现。哪怕只是几缕。都直接吹到了心里。于是豁然开朗。
风来了就好了,真的是好。
后来去外地读书了,又去别地工作了,人生辗转。吹过各种风,城里的和乡下的,南方的和北方的,海边的和山里的。欢喜悲哀,五味杂陈。
渐渐理解了安妮宝贝在《蔷薇岛屿》里所写:“我们所做过的一切,都是捕捉的风,手里注定一无所有。”
亦常常会想起张学友的经典老歌《想和你一起吹吹风》:“想和你再去吹吹风,虽然已是不同时空,还是可以迎着风,随意说说心里的梦。”
人潮人海里,最好的关系,大概就是“可以和你一起去吹风”吧。在风里随意说心里的梦,亦或什么都不说,可以一起吹风的人都会懂。
再后来,有怎样的风,或有没有人一起去吹风,貌似都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无论什么季节,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有怎样的际遇周遭,都依然记得风起的样子,记得清风拂面时的寂静和欢喜,记得时常地提醒自己——
嗨,啥也别想了,去想想风吧。
2
周末早晨,独自在小区花园晃悠。闻了桂香,赏了青橘,听了鸟鸣。然后,在小河边的木椅上坐下,无所事事。
河边的芙蓉已经盛开,而柳叶依然青翠。想起了家里书柜上80后作家笛安的青春类小说《芙蓉如面柳如目》,丫初中时买的。类似的书还有《东霓》、《南音》、《西决》、《第四人称》、《羽翼·深蓝》、《尘曲》、《千秋》,等等。
曾经,丫躲在房里没完没了地读,我在外面没完没了地担心——那都是些什么书啊?我要不要把它们全读一遍以心中有数啊?
而最终,这般那般你来我往之后,她兀自一撂一撂地读,我则终于自觉自愿地开始放手——
好吧,尽兴地读吧。在这个拔节成长的年纪,需要太多太多滋养,而其中有不少只能来自年岁相仿之人的体验和思想。
一并放下的,还有其他种种担心。关于学业,关于性格,等等之类。曾经让我如此焦虑。
却仿佛顿悟一般,在某天,忽然就觉读懂了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懂了所谓顺天致性。
懂得了,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棵树都有其自身的生长节奏和规律。
而我该做的,亦或说能做的,就是用一颗平和安静的心去等待时间的玫瑰。
3
十几年前,买了水木年华的专辑《一生有你》。迷得不行。但当时我并没有记住李健的名字。
再次“遇见”他是2010年,某次开车偶然在收音机里听到了他在母校清华的演讲。他说到了当初如何学吉它。那样真实而生动的经历。说得妙趣横生(中间不断有雷鸣般的掌声,我如果不是在开车,也想鼓掌了)。
这位李健同学,他不但讲得有趣,而且很多话是那么富有哲理。摘录几句——
“你做的很多事情在当时看来也许是没有用的,但它就像有生命的精灵一样,潜伏在某个角落,在你需要的时候,它可能出现、成长,然后帮助你。”
“真正的好作品应该是平实的、朴素的,娓娓道来,每一次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动。”
“音乐特别像建筑,到最后就是‘lessismore’,做很多减法,越来越简单。”
他讲的当然是音乐,可是,这分明也适用于很多事情,比如写作。甚至,也适用于做人。真心欢喜。
后来,就听到了他的《贝加尔湖》和《风吹麦浪》。瞬间就被俘虏。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周围如此嘈杂,而你的歌声如此宁静 。”
再后来,2018年中国好声音。李健和旦增尼玛。让我(们)见到了真正的歌者。没有花样,没有炫技,没有嘶吼。只有发自内心、来自灵魂的歌唱。
洗尽铅华,天地辽阔。
4
还是想说村上春树。说他的杂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
截止目前还没有发现村上有哪本书是我不喜欢的。而这本杂文集则是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没有之一。
我喜欢他在开篇《何谓自己》里提出的“炸牡蛎理论”——“通过你描述炸牡蛎,你与炸牡蛎的相互关系及距离感自然得到体现,这追根溯源也等于描述你自己。”真是太有意思。话说,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别人眼里的样子以及在我们眼里别人的样子的形成,貌似都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诠释。
还有他那篇著名的耶路撒冷奖获奖致辞《高墙与鸡蛋》:“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而那里有一撞就碎的蛋,我将永远站在蛋一边。”
好吧,如果说此前我只是无比喜欢村上的作品,那么,在读到这段文字的那一刻起,我发自内心地尊重他这个人。
最想说的则是那篇《远游的房间》。他写道——
“世上所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某个宝贵的东西,但能找到的人不多。即使幸运地找到了,那东西也大多受到致命的损伤。但是,我们必须继续寻求。因为不这么做,活着的意义就不复存在。”
对村上来说,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用自己编织的故事去建造一个能够远游的房间,既可以解救自己,也可以让读者在这个房间里得到休憩,并分享些什么。
而千真万确,村上的这个房间在很大程度上也给了我(以及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人)自救的力量,并且,让我越来越清晰地靠近了自己生命里那个宝贵的东西。
作为一个将知天命的中年女人,某些想法和念头说出来或许会让人笑话。但这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在万籁俱寂的时分,我们要能够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那些光一般的启示。那些风一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