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食品站的西侧,有一条南北向的断头浜,不长,大概百米左右,北面离开食品站不远即已淤塞断流,南与秦溪贯通。至于这浜的名字,一直不曾注意,现在不知是否还有知情者。
也有人说叫臭浜,我想不至于这么恶俗吧。叫臭浜,大概是后来食品站屠宰场的污水大量排入后,富营养所引发的黑臭吧。但在我的儿时,这水至少还是清澈的,有人曾用竹簖隔断了秦溪,在浜中养鱼。
断头浜与秦溪的汇合处,一座几块长石条并排铺成的平板石桥横贯东西,沟通通元老街。儿时,几乎每天都在这小桥上来回玩耍,也许这桥太普通、太不显山露水,懵懵懂懂却一直不知道桥的名字。
待长大,桥面上已覆盖了一层水泥,早与老街融为一个整体,只有靠河的侧面露出点石头的痕迹。如果不是“老土地”,不是特意关注,谁也不知道下面还有座小石桥。
可能当年浇筑水泥的工人敬业,桥上的水泥路面有厚厚的一层。曾专门站在上面跺了几脚,可惜并没有传来期望中的厚重的石板回声。虽然我知道下面有桥,但犹如脚踩实地的跺脚声,已泯然于众人的匆匆步履中。
本以为这座不知名的小桥,与儿时的众多记忆一样,会渐渐淡忘。不想,前段时间见到乡贤胡永良先生转载的文章《通元衣云渡桥》,欣赏之余,发现文中的插图极其眼熟。冒昧讯问,才知记忆中的无名小桥,居然就是那座充满传奇色彩的衣云渡桥。
传说,法喜寺神僧良準曾在此显灵,掷衣成云,遮阳成荫,为酷暑烈日下行走的路人带去荫凉。人们为纪念这一灵异事件,便将这个地方叫衣云渡。后来有桥了,便叫衣云渡桥。
据镇上老人言,以前法喜寺内有一尊佛像,其形态与其它佛像都迥异,作掷衣之势,便是良準大师。有记载称:“良準大师,法喜之神僧也。不知何许人,失其姓族世系及出尘入道礼师授度年代时处。或以良準称之,盖其形迹隐显不常。疑为圣贤之应化者焉。”可见这衣云渡,并非空穴来风的附会,自有它的来历。
前段时间回乡,在小镇发现新辟的衣云渡公园、龙舌嘴公园,不由一阵欣喜。本以为随着岁月的流逝,沧海桑田的变迁,鲍郎、衣云渡、龙舌嘴等小镇典故会逐渐湮灭。幸得有心的小镇决策者和草根的乡愁捍卫者,将小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各种形式庚继,虽然小镇已换新貌。
作者的话:童年的故乡,最是乡愁。且行且书,跟我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