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多知左公柳,而很少人知道“沈公榕”。
历史就是这样的浪漫,在祖国的西北大漠和东南沿海,各用两颗树来标志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左公里见证了新疆的收复,沈公榕却见证了中国近代海军的诞生。
栽树明志,从一篑之土筑新基
中国航母编队的首次远航,虽然刚跨过第一个年头,而中国海军却已整整走过了150年。150年了,中国海军才卖出家门口走向深海,这个时刻我们不应该忘记一个人。
当我贴近树身,蹲下身子,用一根细树枝一点一点的小心清理。渐渐露出了“沈公榕”三个大字。这榕一出土就分为三股,现已各有牛腰之粗。一直向左挪,因遮住了厂区的大路,一直向后如一扇大屏风贴在一座四层小楼上,还有一只往右探向钟楼可是正当它伸到一半时,突兀的停在半空。枝上垂挂的气根随风飘动,像是一个长须老人在与钟楼隔空呼唤。
别看我现在脚下的这一块小土地,它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舰船基地,中国制造业的发端处,中国飞机制造的发祥地。中国海军的摇篮,中国近代教育的第一个学堂,中西文化大交流的第一个平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与你没商量。
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从小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忠君报国,一身正气。但他也看到了世界潮流,力主“师夷制夷”,变革图强。在晚清睁眼看世界的先进分子中,他是晚于林则徐,魏源,早于康有为,梁启超的过渡人物。
“权自我操”,逆流而上,沈葆桢快刀斩乱麻
沈葆桢坐在船政衙门的大堂上,看着外面熙熙攘攘的工地,堆积如山的物资,特别是门外榕树上那些七长八短 随舞动的气根,心乱如麻。
新事物一开始就遇到保守势力的顽强阻挠,还没有造船,就先是一场思想大论战。这很有点像中国改革开放出的“真理大讨论”。
办洋务最难把握的是与洋人的关系。沈的原则是“优赏洋员,全自我操”。但是在管理权上,沈葆桢绝不松手。沈与洋人定有严格细密的合同,最终目标是对方必须教会中国人自主造船。
洋为中用,落地生根,开放接纳促变革
从西方引进造船业向摘下了一棵大榕树,但这棵树如果只有树干而没有七根永远只是一棵树,不能繁衍,不能成林。“艺”从传统的六艺而来,中国还没有技术这个词汇,它生动的反映了中国教育机构的进化过程,就像一条进化中的美人鱼,已有人头却还留着鱼身。
中国的文化人大致有五个阶段,一是古代传统文化人物读过经书。过科举收入较二是现代文化人物,虽出身科举,但开始吸收吸血。从张之洞到梁启超,三是现代文化人物,上过私塾,但已废科举,后又上了西式学堂。4是有旧学底子,还有接受马克思主义。五是当代文化人在新中国成长起来,先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改革开放后又再次学习西方文化。
气根从天而降,密如天幕,有的竟穿透石块,石上生根,直如弦,挺如柱,他们都是沈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