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一书所作的序文,排在全书最后。全序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司马氏的世系及司马迁之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第二部分叙述司马迁自己的经历及作《史记》的缘由旨趣;第三部分对《史记》中的每一篇作了非常简要的介绍。本篇是从第二部分中节选的,通过司马迁和壶遂的问答,表达了他作《史记》的远大志向和发愤而作的顽强精神。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了太史公编写史记的缘起,不只是简单的家族传承,而是要承担起历史使命。司马迁的父亲说周公死后五百年有孔子。孔子死后到现在也五百年了,有谁能够“绍明世”?太史公司马迁不敢推辞。太史公在这里把自己看成是周公和孔子的继承人,要完成一个像周公制礼乐、孔子制六艺一样影响远大的工作任务。在当时,通过历史记录来说明国家治理的史书,在公羊学的影响下,很明显是《春秋》,因此太史公的史记是对标《春秋》的,所以才有下文上大夫壶遂询问关于《春秋》的问题。
第二部分:就是太史公解释孔子作《春秋》的原因。从壶遂问“孔子为什么写《春秋”呢?”太史公开始了解释和评析。听董仲舒说,周王室衰落,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得不到采纳,主张不会被施行,便对二百四十二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褒贬,以作为天下的法则。孔子说,我本想只讲一讲道理,但不如结合实际事件来的深刻切实又清楚明白。《春秋》这本书,上能阐明上古三王的大道,下能分辨日常事务中的纲纪道理,分别嫌疑纠葛,辨明是非,决断犹豫的事务,褒扬善良的事,贬斥丑恶的事,推崇贤良的人,鄙视不肖之人。《春秋》用来明辨是非,所以长处在于治理人事。因此,《礼》用来节制人的行为,《乐》来发挥和乐之情,《尚书》用来指导政事,《诗》用来表达感情,《易》用来推导事物的变化,《春秋》用来引导人们遵守道义。治理乱世,让它回归正轨,没有比《春秋》更切合需要的了。这部分是孔子编写的春秋的原因和用处。
接下来是太史公本人对《春秋》的评价。《春秋》完成后有几万字,其中的意旨有数千条。万物兴衰成败的道理都在《春秋》中有体现。《春秋》中记录的事项,弑君的有三十六起,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到处奔走都保全不了自己的国家社稷的不可胜数。考察发生这些事的原因,就在于失去了根本。所以《易》里面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臣子弑君,儿子杀害自己的父亲,不是一时的原因,而是在长期影响下才发生的。
接下来强调《春秋》的重要性。《春秋》是礼义的宗旨所在。礼的作用,是在一些事情发生之前就阻止,法则是在一些事情发生之后再处罚。发的用处很明显,而礼阻止坏事的作用很难被人们知晓。
第三部分开始谈及太史公的史记。孔子面对的是一个很糟糕的时代,所以才作《春秋》,如今你要作相同的东西,岂不是暗示现在也是相同的世道吗?壶遂只正面提了问题,说如今天子圣明,下边官员各司其事,万事俱备,秩序稳定。你作史记,是为了明确什么大义呢?
太史公的回复耐人寻味。其中有肯定、有否定,至于肯定和否定的都是什么,就需要自己品味了,太史公没有明说,自有他不能说的理由。太史公回避了这个问题,否认自己的史记是向《春秋》看齐的,也想发挥同样的作用,这是在政治高压下不得不做的虚伪解释。于是太史公把相关史料论定编排,写成文章。七年之后遭到李陵之祸,被幽禁于监狱之中,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遭到残损,没什么用了。之后仔细思考后说,《诗》、《书》内容比较含蓄,是出于作者想实现自己意志的考虑。过去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他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遇困厄,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后,著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作了《国语》,孙膑被挖去膝盖骨后,写成了兵法,吕不韦被放逐蜀地后,他编写的《吕览》(《吕氏春秋》)流传于世,韩非子在秦国被捕下狱,他写下了《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部分都是圣贤抒发内心的愤懑才写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因为心里有抑郁闷结的事,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我叙述以前的事,来思考未来的事。于是我开始记述从黄帝开始,到陶唐,直到汉武帝获麟时候的历史。
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文笔流畅,采用了汉代初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形式,通过情节化的主客问答或辩论,将重要的问题更加清楚地阐述出来。隐微曲折的笔法, 通过和壶遂的问答委婉地说明《史记》的写作主旨,即继承《春秋》的褒贬古今的精神,总结经验教训,使后世君臣父子都有所借鉴。但这种表述方式非常敏感,涉及对当时朝廷的政治态度。因此,司马迁时而闪烁其词,时而借他人之口点明旨意,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写作意图和对现实的不满。这种隐微曲折的笔法使得文章在表达上更加含蓄。《太史公自序》是一篇具有深厚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优秀文献。通过深入研读这篇自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史记》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