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信息量特别大,我还是惯常需要做一下摘录:
一.导演对演戏的批评方式
“第一,我们先把在艺术中优秀的东西找出来,了解它的真义。……先从这次检验中缩减到的可取之处讨论起”
启示:
复盘的起手式,“好的地方”,把优秀的地方巩固下来
二.两个瞬间“救命啊!”“流血啊,伊阿古,血啊!”的点评
1.“生活于角色”的艺术
“你们演戏的人,跟我们看戏的人,两者都把自己完全交给了舞台……这些成功的瞬间就是一种‘生活于角色’的艺术。”
“当一个演员能够完全为剧本所吸引住的时候,……他不顾本人的意志,生活于角色的生活中,既不注意他怎么样去感觉的,也不考虑他所做的是什么,只是依循着角色的本意,下意识地而直觉地活动。”
意大利名优沙尔文尼说过:“伟大的演员应该充满着情感,对于他所表现着的事物尤其应该感应。他不仅在研究自己的角色时把一种情绪感应了一两次就算了,以后每一次演戏,还得多多少少感应原来的情绪,不管是演第一次或第一千次。”
塞却普金:“你的戏演得好歹都不打紧,要紧的是你一定得演得真实。”
“所谓演得真实,就是说你演的戏要正确、合理、贯串,无论在思想、奋斗、感觉、行动上,你都得跟你的角色相一致。”
启示:
①“完全为剧本所吸引住”并进入忘我状态,让我想到了“模仿→认同→内化”的过程。这不是“理智化”,而是“全身贯注”,又让我想到作家的状态,笔下的人物有自己的意志,他们在书写自己的故事,作家这时候感觉到自己成了一个被角色引领着写作的人。
②“情感+感应”,而且是反反复复的进行,只要从事演员的行业,就没有尽头的一天。教学同此理,只要需要讲一个概念,对这个概念的情感领域与理智领悟,多个体系的不同维度的解读,都需要不断的去做,不管是第一次或第一千次。
2.小柯(后用此代替“我”)的表演复盘
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兴奋;忘了手、眼睛、整个身体都冲动起来,想抓到点什么东西;忘了用力咬着嘴唇,拼命忍住眼泪。不了解自己的情感表现到外面来,是经过些什么关系的。
“直觉地用你的下意识去表演”的好坏:“假使你的直觉引你走正路,那是很好的,假使引你走的是错路,那就糟了。”
启示:
①第一次看到这段是,我看到有个标注“直觉哪儿来的”,要说现在回答,可以说,过往的经历,走过的路,看过的书,见过的人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潜意识,被现实中的某个人事物触发而来。
②忘记了当时自己的表演(情绪+肢体),就想到现代技术的最大好处,可以录音录像,若没有导师全程观看,可以给予点评,那么自己看自己的录音录像,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反思工具。
三.下意识
1.下意识 vs. 意识
(表演中)“下意识是我们的意识所不能及的。”
“我们跑不进那片领域里,假使我们为着某种理由非得钻进去不可,那么所谓下意识,就一变而为意识的,马上死掉了。”
启示:
①这有点像“潜意识意识化”,意识化之后,就不是潜意识了。当然,斯氏在自序中已经说了,“下意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词语,而是来源于实践的演员自己用的学术词语。所以,下意识和潜意识还是有区别的。
②我现在是用“心流”状态,来类比理解“下意识”状态,是一种“全身心投注”的状态。
2.创作的僵局
“因此结果是个僵局,我们打算在灵感启发之下去创造,但给我们灵感的却是我们的下意识;而事实上我们又只有通过自己的意识才能运用这一种下意识,这么一来下意识又不得不为意识所杀死。”
理解:
需要“意识→下意识→灵感→创造”这个链路来创造,但这个链路一开始就碰到死循环,下意识一旦被意识到,就不是下意识了,就没法启发灵感了。
3.到达下意识的解决办法:兜圈子
“在人类的性灵之中,有某几种元素本来是受意识与意志所辖制。这些受人支配的成分能够转过来对不随意的心理过程起作用。”
“……要求极端复杂的创造工作。它有一部分是靠我们意识的控制而进行,而更重要的却是下意识的,不随人意的。”
“唤起你的下意识,把它渗进创造的工作里,这得有一种特殊的技巧。凡属真正下意识的东西,我们可以听其自然,我们只从可以把我的东西着手。”
启示:
①不去求,而是等:尽人事,听天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让收获自己来。
“有时候下意识和直觉渗进我们的工作里来,我们一定要明白如何不致妨碍它”
启示:
②不妨碍的方法:正念,诚意正心,不评判,接纳。这个是人格修养,是心智成熟,是去除贪嗔痴和一切恐怖的过程^_^
“我们的艺术教我们首先从意识的正确创造入手,因为这最容易诱导属于灵感的下意识的花葩开放。”
启示:
③不是消极的等待:练功要练腿,扎马步,守破离,就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不断重复正确创造,方法正确重复中诱导下意识。
“假使你在自己的戏里能够把握到多一点的意识的创作的瞬间,将来你的灵感也会有多一点的流露机会。”
启示:
④从量变到质变:想到了“海因里希法则”,那么,灵感流露的机会,也需要大量的意识创作的瞬间。挺好奇的,这个过程,是跟海因里希法则一样,是恒定的,还是会根据能力的提升,而使这个概率有所提升。
ps:海因里希法则: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300∶29∶1法则。
这个法则意为: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喜马拉雅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