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比较长,我只看了一部分。就这部分先写个读后感吧。
这部分的小标题是“建立概念网络,打通不同领域”。
首先,S写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概念。学习概念这个环节很多时候是被忽略的。因为除了我们第一次接触的概念,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些词语都会有个感性的认识。而我们往往会把这种感性的认识具象化,并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反而阻碍了我们学习这些概念的真正含义。S建议,我们可以在不同领域中寻找同一个概念的含义,这样可以把这个概念理解得更加透彻。
接下来,S写了如何学习某个概念。学习并不是在百度中搜索到概念的定义就可以了。对于每个学习的概念,要建立台账,写下自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写出这个概念能如何被自己应用于工作生活当中,然后再进行扩展,写下与这个概念关联的其他概念。建立了台账之后,不是把它放在文件夹里积灰,而是要让自己真正掌握每一个概念。如何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呢?一是看自己能否在脱稿的情况下把概念讲出来,二是看自己能否将概念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我自己感觉,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梳理思路的过程,在用自己的语言努力把一个概念形容出来的时候,最能发现自己在这个概念理解上存在的盲区。
最后,通过持续行动积累概念。当这个看似枯燥又不起眼的工作持续100次,1000次之后,原先看似孤立的概念就能够形成概念网络。S认为,概念积累得越多,感知就越精准。感知精准是专业度高的表现。联系我的工作实际,工作年限长的同事从被审计单位一些很不起眼的数字中就能推断出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这让我感觉很神奇很不可思议,其实就是S说的感知精准的体现。我想,没有人会不想拥有一些神奇的技能吧,比如未卜先知,明察秋毫。但如果有足够精准的感知度,这些神奇的技能也未必就不能实现。
最后的最后,S讲了概念的反面应用。一种是将原来就存在的概念“打扮”一下,当成自己原创的概念提出来。另一种是偷换概念,为了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提出看似正确实际是错误的概念。S在这里讲了几个网络中很熟悉的概念,比如“少奋斗十年”、“何以解忧,唯有暴富”、“实现财务自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了”。如果去深究这些概念,会发现它们的逻辑是有问题的。如果当作日常生活的调侃,一笑置之就罢了,如果真的把这些概念当真,那我们就掉入陷阱中了。我想,由于迎合人们的心理能够带来关注和流量,而关注和流量就能带来金钱,所以生活中传播错误概念的现象只会多不会少,甚至有时可能我们已经被潜移默化地传播了错误的概念,而我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真是很可怕的事情。为了避免大脑被不正确的观念所占领,我们就得不断学习那些久经考验仍然能留下来的概念和知识,然后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那些流传的观点究竟正确与否。所以S才说,保护大脑比保护钱包更重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