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峡雨哟,三峡云哟,细如丝哟,柔如锦哟,牵动儿女思乡情,嗨哟嗬嗨哟嗬,牵动儿女思乡情。(歌词《三峡情》)【前面四句中的衬字“哟”起暂时停顿的作用,给人柔美、动听的感觉。“嗨哟嗬嗨哟嗬”延长了音节,表现出音乐富于变化的节奏,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气息。】
(2)刨山坡呀,把工拔呀!先刨坡来后撒种,看哪个小伙子流汗多!土块打得纷纷碎呀,草盘子让它翻个过呀!这架高山真是怪,石头多来草盘子多!(邢野《开荒歌》)【用于诗歌中的四个“呀”字,都处于句尾的位置,类似语气副词,却不表示任何语气,属于衬字修辞。其作用只是为了补充音节,造成朗读时的跌宕,给语言增添音乐美。】
(3)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阿嫩阿嫩绿她刚发芽。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阿树阿上两只黄鹂鸟,阿嘻阿哈在笑它,葡萄成熟还早得很哪,现在爬上来干什么。阿黄阿鹂儿不要笑我,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歌曲《蜗牛与黄鹂鸟》)【“阿”字用在名词、形容词与动词之前,不表示任何意义,却能造成一种音乐的顿挫感,表现出浓郁的口语色彩和地方色彩,给语言增添了一种亲切诙谐的情味。】
(4)爱面子的老北京,个个都讲文明。那和和美美的老邻居,都争着当五好,干干净净的小胡同,处处都讲卫生,舒舒服服的大楼里家呀么家家乐,闹嚷嚷的商店里买卖真兴隆,谁栽花,谁洒水,谁把那树来种,全靠咱手脚勤快的老北京。(歌词《春满京城》)【在歌词中加一些衬字如“那”、“呀么”等使歌词口语化了,表现出的“北京味儿”确实令人感到甜美。】
(5)长城外,坝上边,塞外黄花哎咳咳香飘四野,天灿灿,路长长,风吹那个草低哎见呀哎见呀么见牛羊。哎子哟哎哎得哎得咿子哟,风吹那个草低哎见呀么见牛羊。哎咳哎哎。(纪录片《塞外牧歌》主题歌)【衬字穿插于歌词中,发挥着延长音节、协调节奏的作用,使歌曲的旋律婉转曲折,悦耳动听,增加了抒情气息,将美好的自然景色,与美好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6)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哎呀哎呀,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田汉歌词《天涯歌女》)【这是一首江南风格的歌曲,运用衬字“呀”、“哎呀”等充分表现了吴语轻柔软绵的地方特点,听起来悦耳动听,令人感受到青年男女间柔情缠绵的爱情韵味。】
(7)正月放马(喔噜噜的)正月正哟,赶起马来登路程,哟哦!登路程。二月放马(喔噜噜的)百草发哟,小马吃草深山里跑,哟哦!深山里跑。(歌词《放马山歌》)【音乐是一种通过听觉来达到美感享受的艺术。“喔噜噜”、“哟哦”不表示任何意义,但它在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以及一种特有的节奏方面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正是这种作用使人们获得听觉上的美感。】
(8)黄的水,青的山,延河两岸是永恒的春天。河边生青草,草上开红花。呀嗬咿嗬咳!我们歌唱生活和理想呵,我们成长在延河边,延河边。(朱子奇《延河曲》)【“呀嗬咿嗬咳”作为单纯的记音符号出现于歌中,显然是为了满足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的需要。虽无具体的表意功能,但是却能传递出一种欢快、热烈的气氛。由此可见衬字修辞的作用。】
(9)狍筋细线哪密密连,衣襟开衩呀绣花边,心上的人啊你在哪里,叫我等得眼泪干。猎手出围呀千里远,影儿留在你身边,心爱的人啊你咬住牙等,打到鹿茸我就把家还。(郑万隆《黄烟》)【歌词中的“哪”、“呀”是衬字,只是为了补充音节,而无实在意义。文中的“啊”虽然也处于句中的位置,却有明显的语气,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所以不是衬字。辨别出二者的区别,也就掌握了衬字修辞的特点和作用。】
(10)好酒,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口不臭,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好酒,好酒……(影片《红高粱·酒神曲》)【“一四七,三六九”并非实指,用在这里并没有什么意义,但它可以表现喝酒者的情态与心境,听起来有种豪爽、快乐的特点。而后面的“九九归一”却不是衬字,在意义上有比喻的作用,和后面的“跟我走”前后呼应。两相比较,由此可见衬字的修辞特点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