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下班或放学回到家时,对满屋子乱糟糟的样子而感到焦虑?在阳光明媚的早晨到达办公室时,看着摆满各种文件和用品的桌子和电脑桌面,对新的一天失去了兴致?这些杂乱无章的东西掩盖了你最喜欢的裙子,你需要的书,一步步的掩盖了真正的你。扪心自问,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
“断舍离”的清零术,可以帮助我们拨开层层的掩盖,找到真正重要的东西,渐渐的找到真正的自己。
“断舍离”的概念是由日本的一个整理大师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一书中提出来的。简单的讲,其中,“断”是指少买;“舍”是扔扔扔;“离”则是在“断”和“舍”的基础上达到的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如何才能在行动上做到“断舍离”呢?
要做到“断”,首先要分清“需求”和“欲望”两个概念,一个是“饿”,一个是“馋”,需求被满足后带来的是深深的平静,而欲望被满足后只会带来更大的欲望。你想要的东西你不一定真的需要,在平时买买买的时候花5秒钟有意识的思考一下,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购物。其次,即使是需要的东西也要控制购买的“量”,有些像卫生纸之类的消耗品有的人喜欢一次性在大减价的时候囤很多,这种做法看似非常节俭,但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且不说保质期等问题,就想想看你买的房子是多少钱一平的,好几千甚至一万一平的房子用来放这些花十分钟就能在附近超市买到的东西,是不是非常不值得?商业中有一个“零库存”概念,在商人眼中与市场需求不相配的库存就是一种负债,他们需要租场地,还要雇人管理,这些在短时间内不能折现的库存就像一个无底洞不断地消耗着资本,所有的商人都在不断地扩大销售,减小库存,在这方面沃尔玛做的最好,他们基本上实现了“零库存”,分析不同的商品的消耗趋势,在商品差不多卖完时及时补进。我们若要做到“零库存”,需要我们扩大心量,当你把家的范围扩大到周边1公里,3公里,或者10分钟路程,半天内能买到,就会发现你什么都有了,甚至能再理性一点,设置个plan b,如果买不到相同的,可以买的替代产品。同样的,当你把“个人”扩大到“组织”,就会发现你修炼不出来的各种能力都有了,当你把格局扩大到三年,就会发现你什么资源都有了。
“舍”应该是大家最常做的了,很多人都是间歇性的“整理达人”,但没过多久,又恢复原样。无论多优秀的整理达人,如果仅仅从物品的角度来整理,都是没办法长久的。真正能够长久的是从人的角度,也就是你自己,按照三个标准——“需要,适合,舒服”来进行整理。从手边的东西开始,一件件的评估,扔掉对你没有用的,不适合的,不舒服的(或者说无法让你“怦然心动”的)物品。渐渐的,留下来的物品就慢慢勾勒出真正的你的轮廓。但这里有一个很容易陷进去的误区,就是对于一个物品是不是真的需要的判断。比如说,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别人送的礼物,买回来发现不喜欢的东西,未来可能用到的东西(一次性筷子、多余的酱包),这些东西该扔吗?这就需要你仔细的评估,对于有纪念意义的物品,真正有纪念意义的是物品本身还是物品背后的回忆?如果是回忆,不如拍下照片并记录下这段回忆,再心怀感谢的送它离开(感谢它给你带来的美好回忆);对于不需要的礼物,可以和纪念物品一样,或者转送给更需要的人,留下心意,送走礼物;对于不喜欢的东西,可以送掉或者在闲鱼上卖掉,帮它寻找真正需要它适合它喜欢它的主人;对于未来可能用到的东西,或许这是这当中最难“舍”的东西了,但是总体来说,你觉得未来可能会用到的东西其实十有八九未来都不会用它,如果是很容易就能买到的东西就不要犹豫了,果断扔掉,这些零碎的东西所占的空间,都是你未来被他们破坏的心情,就算真的能用到,你也要付出:重新找到的成本;存储物品的空间成本;阻碍你可能遇到更好物品的机会成本。另外,通过对物品的清理,你或许能从中发现阻碍自己发展的原因,越是舍不得丢弃的东西,越是能反映你的状态。舍不得丢掉纪念品的人,或许是对过去的迷恋,你总是回头看,反而会错失现在的风景;总是以忙为借口不愿意收拾的人,或许是习惯于逃避现实的人,试图用拖延来解决问题;觉得以后用得着而不舍得丢弃的人,或许是担忧未来的人,总是对未来充满了不安。
达到“离”的状态,就能各种不同的场合应用这种清零术,比如简历的清零,如果有一天你被公司解雇了,你要重新来过,你的简历是否能代表现在的你?每隔一年清零你的简历,这一年你的能力有什么样的改变?增加了哪些能力?哪些能力已经过时了?如果你的简历两年都没有任何变化你可能就要注意了;比如能力的清零,你现在拥有哪些能力?这些能力在招聘市场上是什么价位?哪些能力在增值?哪些在贬值?有哪些潜在能力是市场需要升值空间更大的?再比如,清零书架,删除过时的知识,只留下必读的和要读的书目。
拥有而不占有,断舍离最重要的不是物品的整理,而是对于自己内在的修炼,发现自己的障碍,体验自己的真实感受,理解自己真实的喜好。清零,给可能性和人生超链接留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