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主要表达的观点就是在电视文化中,童年和成人的界限正在逐渐消失,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他认为电视会摧毁童年。
在书里,波兹曼写到“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或者说“童年”就是生理上走向成熟;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儿童不了解的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界限,“童年”诞生了。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
在引言中波兹曼这样说:“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年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波兹曼称其为“伪成人”,即他们有成年人的特征,而非成年人。“劣等面目”,可见他对“伪成年人”的这种变化状态持悲观态度。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的出现,各种电子屏幕占据了每个人的生活,这种想象已经变得不可逆转。
依然记得曾经我的童年,应该是介于童年的消逝的过渡时期,我有着摸鱼、躲猫猫等游戏,也有电视的娱乐,当时儿童的游戏成人不参与,成人的世界儿童也不了解。但是随着互联网等科技的发展,儿童与成人的世界逐渐高度重叠,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非常模糊。现在大多数的孩子在空闲时间都会拿着手机,浏览各种各样的短视频。而现在短视频的内容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文字,大多数都是图片和视频,非常的简单易懂。这种情况下,儿童与成人获取的信息来源基本一致,一样的新闻、一样的娱乐。还记得曾经有过一次在路上,见到几个小孩子,嘴里不断说着我在网络上常常见到的梗,还有各类的粗口话,让我非常诧异。
但是并不是说儿童能接触到各类信息的现象不好,儿童在老师和家长上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终归是有限的。而在互联网时代,儿童可以自主地从网络上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满足他们地探索欲和求知欲,可以看自己喜欢的类型。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就像我们以前对家长所说买电脑买手机知识为了学习,但是到最后,一般都会成为娱乐的工具。而在现在的网络上,各类信息参差不齐,即使网络上有所谓的青少年模式,但是信息筛选也会出现偏差。在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没有完全确立时,娱乐消费、血腥暴力等信息出现在儿童观念中,没有很好指引,就会导致各类问题出现,像犯罪低龄化、心理疾病低龄化等。
波兹曼所说的儿童成人化的趋势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可逆转,现在我们更多的并不是禁止,而是正确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一味地禁止到最后带来的可能就是报复性的娱乐或者心理的扭曲。正确的引导儿童使用电子媒介获取有用的知识,才是对童年与成人有界限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