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成人知道生活的某些层面不适宜儿童知道,比如种种奥秘、矛盾冲突、暴力和悲剧等等;而在现代世界,儿童逐步走向成年,我们正把这些秘密以我们认为在心理上可以吸收的方式透露给他们。
《童年的消逝》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于1982年出版的人文社会类著作。他用“童年的发明”和“童年的消逝”两部分来说明印刷术如何创造了童年、电子传媒所营造的媒介环境又如何导致了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发明
童年不是一个生物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概念。童年这一概念大约产生于16世纪,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也许是最具人性的一个发明。经过不断的提炼和培育,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
在中世纪,人人生活在口语传播的社会中,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在没有文字的世界里,儿童和成人之间就没有必要明确区分,因为不存在什么秘密,文化不需要提供训练就能被人理解。印刷机的发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自从有了印刷的书籍后,读者开始和社会环境脱离开来,退回到自己内心的世界。童年和成年的界限越来越分明,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普拉姆指出:“儿童越来越成为受尊重的对象,它是一个特别的产物,有不同的本质和不同的需求。他们需要与成人世界分离并受到保护。”
童年的消逝
哈罗德·英尼斯提出的原则:新的传播技术不仅给予我们新的考虑内容,而且给予我们新的思维方式。印刷术的普及加速了知识的传播,将人类从愚昧无知的状态中解救出来,让人类意识到童年的存在。电子媒介的发展让人类又失去了童年。
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当人生活在电子的环境中,他的本性改变了,他的私人属性融入了社团整体。他变成了‘大众人’。大众人是在电子速度下产生的一个现象,不是有形的量的现象。”从口语传播到印刷传播再到电子传播,我们获取信息变得更快更方便。网络冲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将海量的信息砸向我们。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在信息和儿童之间筑起一道墙,但是电子媒介迅速、平等地揭示成人世界的全部内容,肆无忌惮地展示一切秘密。信息变得无法控制,淡化了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限,儿童成人化的现象愈发明显,仿佛回到了中世纪。童年正在消逝。
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
传统儿童游戏的消失、儿童活动的功利化、儿童话语的萎缩都是童年消逝的表现,也是儿童成人化的普遍现象。作者认为:“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一端是老年期,中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期。”首先应试教育压榨了童年的时光,但这对于童年的消逝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家庭传统的教育观念将教育重点从人格的培养转向知识的培养,具有极强的功利色彩。想象力的缺乏让孩子成为了一群“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成人世界的压力使他们想要重回儿童时期的快乐。浅阅读的方式让成年人拒绝深刻的思考,自觉走入放松的儿童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找回了童年”,但成年人应有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深度却因此而消逝。
不论是成人化的儿童,还是儿童化的成人,我们不可否认新兴媒体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面对童年的消逝,我们也不必悲观,社会各界应该尽起责任保护儿童的世界,儿童媒介信息的分级制度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