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孤独,点亮心灯—— 读《恰如其分的孤独》有感

翻开《恰如其分的孤独》这本书,我仿佛推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我和教育的大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以往我总将目光聚焦在学生的成绩与行为表现上,却很少思考孤独感在教育中的深层影响。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不仅照见了自己心底对于孤独的认识和理解,更让我反思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汲取更多教育的智慧。

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修课,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也时刻感受到孤独,无论是青春期求学时,还是长大参加工作、与人相处过程中,孤独总是如影随形。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痛苦”,更是参透了人生的智慧。以前我认为,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孤独,《恰如其分的孤独》这本书,让我对孤独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帮助孩子们应对孤独的思考。

这本书中提到,孤独并非个体的缺陷,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其根源在于内在稳定客体的缺失。这一观点让我对孩子们在学校里表现出的孤独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班级里,确实存在一些孩子,他们似乎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偶尔也会渴望融入,却在面对社交压力时缩回自己的世界。就像班上的小力,他总是独自坐在角落里,课间其他同学嬉笑玩闹时,他只是安静地看着。起初,我以为他性格内向,便多次鼓励他参与集体活动,可效果并不好。或许正是因为他缺乏内在稳定客体,不知道如何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选择用封闭的姿态保护自己。

如何帮助像小力这样的孩子呢?书中提到了解决孤独问题需要我们向内体察自我,向外感知他人,改善人际互动。这为我引导孩子与自我、与他人相处指明了方向。于是,我开始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我认知。通过写日记、分享心情故事等方式,鼓励他们觉察自己的情绪,认识孤独带来的感受。同时,借助班会课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孩子们在模拟场景中体会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学习站在不同的视角上看待问题。比如,班级里两个孩子发生了肢体冲突,我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如果你是对方,当时会有什么感受?怎样做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孩子们各抒己见,不仅让发生争执的两个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让其他同学学会了换位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冲突转化为理解他人的窗口,帮助孩子们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对于那些孤独感较为强烈的孩子,教师的关注和引导至关重要。“稳定的客体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让我深知,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像前面提到的小力,我开始主动与他聊天,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发现他喜欢绘画后,便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并在班级里展示他的作品,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渐渐地,小力开始主动与同学们交流,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持续的关注和情感联结,能够弥补孩子家庭支持的缺失,帮助他们建立起内在的稳定感。

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千篇一律的 “标准学生”,而是守护每个独特灵魂的成长节奏。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孤独,学会与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通过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共情能力,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既能享受孤独,又能在与他人的联结中感受温暖与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