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虽然是加班的一天,但是关于班主任工作的家校沟通和情绪减压的培训学习,能利用周末进行充电学习,也是让我乐在其中,收获满满。
在轻松愉悦的的团辅活动中后,索老师开始了她的讲座。索老师说,今天的学习更多的是体验,思考一些现象的背后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冰川浮于水面的部分,其实,一个问题的产生更是时间的累积和冰川下面的部分,因此,我们更要透过表面看本质。
在一场撕纸的游戏中,大家通过总结为何两次撕纸会不一样,自己为何与他人不一样,原来是沟通的问题。老师说的,我们不一定理解,也没有问老师,也没有问同伴,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做。
当好班主任,“家校沟通”是一门艺术。面对家长群体,我们需要沟通交流;面对班级特殊孩子的教育,更需要沟通。当谈到当前“家校沟通”的痛点问题时,大家在贴纸上写出了自己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和困惑的问题。大家遇到的问题学生一方是生理问题,一方面是家庭环境造成的,不是靠学校的短暂教育作用就能改变的。索老师把家长分为“紧张焦虑型”、“放养型”、“强势型”、“敏感型”、“后进生家长”、“气势汹汹的家长”这五种类型。
与家长相处的基本态度和应有的姿态,应该是“平视、重视、注视”。
紧接着,索老师就我们家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核心沟通模型——三步同频法。首先要共情切入:先接情绪,让家长“愿意听”。家长有情绪时,先回应“感受”再聊“事情”,避免对立。第二步,是要聚焦问题:说具体事实,不说“抽象评价”。抽象评价易引发反驳,具体细节让家长无法否认。在这一步,索老师还给我们推荐了“记细节实用小工具”——班级学生沟通记录表。第三步,就是共创方法:给选择,不给命令。把“老师的要求”变成“家长的选择”,让每个选项够贴合家长的实际情况,这样沟通才能真正同频。
最后,索老师建议我们与家长沟通时要掌握“可是效应”,就是指先给予“是”的态度,然后再采取“可是”的态度,从而产生对方接受观点的现象。与家长还可以遵循“肯定-建议-希望”的法则。
一上午的培训,就在大家的思维碰撞和解决对策的共鸣中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