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本是学校董事会成员,因抑郁症有一段时间不能按时参会,老獾竟然跑到他家中,让他辞职,将董事职务让给老獾。
当咨询师苍鹭问蛤蟆现在什么感觉时,蛤蟆说到“很糟糕,似乎我对自己对别人都没什么价值。”
在沟通分析心理学(TA)中,“心理游戏”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在1964年出版的艾瑞克伯恩的著作《人间游戏》(旨在为专业人士撰写的书籍却出人意料的成了大众畅销书)中,心理游戏并非一般意义上具有娱乐作用的活动,而是指模式化的、可预测的一系列沟通,其表面看似合理,实际暗藏动机,并导致明确可预测的结局。这里的结局通常指的是不好的、让游戏双方(多方)都不舒服的结果。
伯恩还给出了游戏分析的公式:
骗局(饵)+可乘之机(钩)=回应→转换→结局
按此游戏公式严格来说,蛤蟆和老獾关于“董事”一职的经历,并不是完整的心理游戏。
蛤蟆和老獾玩的这个游戏叫“可怜的我”,从名字就不难看出,这种自我可怜正是出自蛤蟆自己——真正的游戏玩家。
从蛤蟆角度来分析这个游戏,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心理游戏的是怎样展开的。
蛤蟆因为生病,多次没有参加董事会,这一行为就是蛤蟆抛出去的饵(让人感觉蛤蟆在董事履职上无能为力了),而具有控制和强势的老獾立刻咬钩了,他认为自己有了可乘之机,于是来逼蛤蟆辞职,好使自己上任。接下来两人之间互相有了回应——蛤蟆很伤心,认为自己无能、没有价值,老獾近一步逼迫蛤蟆现在写辞职信,由他代为转交董事会。
至此,蛤蟆先生因为有咨询师的帮助,停止了游戏,而没有让这个游戏走向最终不好的结局。
假设蛤蟆一直与老獾玩这个游戏,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可能是蛤蟆被老獾逼着辞职,老獾成功替代了蛤蟆。蛤蟆内心意难平,于是开始到处找老獾的茬,或许是背后捣乱、或许是暗地挖坑,使老獾的董事履职失败,转换于是发生——老獾由迫害者转换成受害者(蛤蟆也由受害者转换成迫害者)。结局或许是老獾失去了董事一职,而蛤蟆也没有恢复原职,两人皆成输家。
这就是完整的心理游戏过程了。
而蛤蟆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件事时体验到的是扭曲的“伤心、无价值感”,是在用过去父母对自己的挑剔而惩罚自己,于是调动其成人状态,及时在心理游戏中喊停,没有让自己走向那个最终失败的结局。
这也提示着我们,在心理游戏的任何一个阶段,我们都可以停止,从而打破那个最终失败的结局。
对于抑郁症朋友而言,当面对挫折感到无价值、无意义、情绪低落时,不妨先探索一下,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当前的困难是否真的没有解决办法?自己是否又在重复之前一贯的模式?
思考的过程,也是打破游戏的开始。当然,这个过程是不容易的,因为许多内部心理运作都是潜意识的,你自己很难觉察,必要时,借助外力是好的选择。
沟通分析心理学(TA)中,有许多心理游戏的模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我们正在进行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免费读书会,一起学习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