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难度:2/10
推荐指数:6/10
阅读时间:3h
阅读目的:学习到底如何正确的记笔记。笔记方式的改变,改变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认知的一次升级。
第四本康奈尔笔记本用完了,准备再买几本。
翻翻这几本记录的工作笔记,除了有一阵研究思维导图,画了几幅脑图外,可以赞赏的就是颜色多了一些,条纹框框多了一些。
但基本上还是每日的流水,做了哪些事,哪些是青蛙,日重要的,要解决的,这些事完成了没有,用了几个番茄,画出了番茄,提升了对时间的敏感度。可用紫色笔标注的下步行动,还放在那里,有些确实做了,有些确实没做,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追踪。
有几本第一页还弄了目录页,后面的页标注了页码,把重要的标题对应写上了。
更好玩的是一本的封面还被我画了丑丑的娃娃,不知道自己到底闹那样,有点啼笑皆非。
问题来了,到底应该怎么样记笔记,康奈尔笔记法教的,板书—发现点—总结,我都买了康奈尔为啥还是没有做到位?
基于此,我找到了warfacon,他的订阅号有很多关于如何记笔记的文章,然后又顺藤摸瓜去溯源,找到了日本笔记大神—高桥政史。
并把他的几本《聪明人》系列买来阅读。
1 好的笔记,从以下三点进行改变:用方格,有标题,黄金三分法。
2 黄金三分法有四种方法,东大的横版(板书,发现点,总结),康奈尔竖版(板书,发现点,总结),埃森哲(题目,重点,行动),麦肯锡(空,雨,伞)。其实这都是思维的框架,思维有框架,才能随时调取,才能复制,才有价值。
3 笔记法,分为三种,学习型笔记,工作型笔记,提案型笔记。根据不同的用途,采用不同的方式。
学习型,在于知识的积累,可用于听讲座,听培训,学习阅读等场合。
想想平时我们怎么做的,说什么记什么,有时候照抄板书,其实这些对自己一点用都没有。
听到,不到代表听懂,听懂不代表理解。
并且成人的学习,一定是新知与旧知的迁移和联系。
基于此,听到后,有个很关键的动作—“空白一秒钟”,就是听到后的停顿,用自己理解的话记录下来,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逻辑进行解析。
第二个就是逻辑词和标志的运用,其实就三种,展开的细箭头,总结的粗箭头,重点的大箭头。
第三就是结构化思考方式的刻意运用,上面说的黄金三分法。三分重点在于中间那个区域,就是发现区,或者“雨”,这个部分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迁移转化得到的重点。
说了这么多,感觉有点晕了,我理解一下。
其实,会记笔记,是一个需要做的事情,并且是要持续改进,刻意练习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用。
因此,我也是一遍读,一遍思考,一遍用。
昨天周末,公司有个半天关于ALK的培训会,我找了个方格本,试练了一下。用我学到的学习型笔记本做记录,确实感觉到一早上的报告没有白听,是有收获的。
先将方格画三个区域,用的是康奈尔法,左边是讲座内容,右边是一些解释,疑问,或者highlight的重点,最下面是总结,用自己的话去说,自己的收获点。上面是讲座的题目。
写完后,还跟小伙伴讨论了一下,确实听得再多,没有内化也是白搭。想的再好,讲不出来,也没有鸟用。别相信自己对自己说,我下来再找几篇文献看看,这样的空话吧,一上午都不能吸收,你绝对不会花另外的时间去琢磨的。
相信我,向当时要效益,笔记模式的改变绝对是最简单的方式。
换言之,其实记笔记是思路的一种整理,后面有机会还会继续跟大家分享,工作型和提案型笔记的方法。期望笔记能够提升我们的思维敏捷度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