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驱型成长》
本书提到,要想建立起内在动机,需要满足3个内在需求:第一个自主需求,就是在孩子面对挑战时,为他提供更多的空间让他可以自己选择,就是让孩子有掌控感。第二个胜任需求,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胜任挑战的信心。第三个归属需求,就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关心和关爱的。
一、关于掌控感。保罗•史托兹《逆商》书中,有个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叫“习得性无助”,就是一种做什么都没有用的想法,不断的在心里反复的内化,从而削弱主体对事物的掌控感。它不仅影响自己,同时还会影响其他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是很容易受到父母和其他人影响的。比如,父亲为女儿包办各项事情,不让女儿应对自己的难题,无意间就将无助感给了孩子。比如老师把成绩好坏归因于智商或性格等稳定特质的话,也会让学生觉得非常无助。并且,掌控感的关键是“觉得”。你越觉得自己能掌控,你就越能掌控。而且,只要我们采取行动,行动本身就会增加我们对事情的掌控感。这也就满足了胜任需求,建立胜任挑战的信心。书中还有个观点,“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就是乐观的人,更倾向于把困难归因为外在原因,因而更容易建立自己的掌控感。一旦掌控感增强了,就不会受到习得性无助的影响。而逆商理论中的很多工具,正是教我们如何克服无助感,重新建立控制感。
二、关于归属需求,就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关心和关爱的。艾莉森·戈普尼克《园丁与木匠》的核心内容就是: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为人父母,是园丁种花,本质是爱;这种爱的目的,是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使孩子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三、不是孩子过上了你想让他过的生活,而是你帮孩子过上他自己想过的生活。
而对于低龄的幼儿来说,解决孩子拖延磨蹭最重要的就是要帮助孩子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做这件事跟我有什么关系?”
家长们很难回归到孩子的视角去认识世界,其实孩子并不能很好认知“穿衣服”和“全家一起出门”之间的关系,也不太明白“赶快睡觉”是为了能够给明天养精蓄锐。我们有必要帮助孩子解读——当下的行动,跟他到底有怎样的关联。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成功,唯有孩子的自主动机,才能够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内在自驱力,有助于提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终身成长的思维,使之能够灵活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未来的挑战,获得更好的身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