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美好的夜晚,我们一起开启共读时光。虽然疫情反复无常,让我们陷入一些困惑,但是也为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和成熟。可见,坏事背后也有好事 ,接受无常,顺应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接着上节课的内容,我们继续学习《非暴力沟通》第五章。由白老师主持,温老师做分享。第五章可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一章主要讲述“感受”以及“需要”,可能我们对感受比较迟钝或者模糊,也可能我们对自己的感受无法界定,究竟什么是感受呢?当我们下意识地使用“好”与“坏”简单概括自己的感受时,就会加大沟通对象的接受难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更清晰明确地体会,从而更好地与对方及他人建立连结。
感受的根源是需要。感受源自我们如何看待他人的言行以及我们当时的需要和期待,需要作为感受的根源而存在。不幸的是,大多数人从未学习过如何从“需要”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感受取决于我们的需要有没有得到满足。
当我们的需要受到阻碍时,有四种选择:
一是自责、内疚,甚至厌恶自己;
二是指责对方没有达成我们的需要;
三是进一步了解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四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会明白后两种选择才是解决问题的的恰当做法,而前面两种选择会让我们两败俱伤。
马歇尔博士提到当人们开始关注彼此的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时,我们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可以满足双方的需要,也能减少彼此之间的情感损耗。
而当人们能够清晰地表达需要,为感受负责,就意味着踏上了通往情绪自由的征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经历三个阶段:
1. “情绪的奴隶”——认为自己要为他人的感受负责,为他人的不开心感到不安;
2. “面目可憎”——意识到为他人的感受负责并牺牲自己、成全对方,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开始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或需要;
3. “情绪的主人”——全然地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同时意识到,牺牲他人的福祉也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
通往情绪自由的路程往往很漫长,需要大量的实践与练习,我们不妨多给自己一点信心与耐心,在成长的路上,能够成为为自己的感受负全责的人。
今天的读书会在平静祥和中完美落幕,希望大家在生活实践中,多觉察、多表达,让非暴力沟通真正落地,当我们真正地学到这种沟通方式后,我相信:我们与一切关系都会和平共处。只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首先要从“认识自己”这样一个源头的探寻开始,并且建立与自己友爱的关系,再推己及人,与他人建立尊重、理解和关爱的联系,才能掌握有效的沟通方法,活出自己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