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的希望》
作者:【英】罗伯.狄保德
罗伯•狄保德,英国泰晤士亨利镇组织顾问,亨利管理学院客座教授,著有畅销书籍《组织的心理分析》等。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被引入国内翻译发行,先后以《蛤蟆先生的希望:TA谘商童话版》《蛤蟆先生的希望》《青蛙如何变王子:写给年轻人的成长智慧》《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等4个名字与读者见面。
巴甫洛夫曾说过:“一切固执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打开方便之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为无数在黑暗中挣扎的人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蛤蟆先生的希望》是一本老少皆宜的心理治疗读物,是英国国民级的心理咨询入门书。作者鲜活地将心理治疗过程以故事的形式运用在动物主角身上。
书中,讲述了一向热爱生活、爱冒险的蛤蟆先生,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在身边的朋友河鼠与鼹鼠的帮助下进行心理治疗;
通过10次心理面谈,蛤蟆先生在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引导下,回忆自己的过往,直面童年阴影,逐渐找回信心与希望的故事。
蛤蟆先生与苍鹭10次心理谈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3种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
蛤蟆软弱、爱炫耀、冲动、渴望被关注的性格是儿童自我状态的呈现;
河鼠与鼹鼠理智、温和、勇敢、谨慎、独立的性格是成人自我状态的呈现;
老獾严格、肃穆、威严的性格是父母自我状态的呈现。
故事中的蛤蟆先生是一个将自己的儿童自我状态呈现的更多的人,他渴望被关注、被认可,但实际不尽如人意,最终落得郁郁寡欢的结果。
每个人都在这3种状态中切换,儿童自我不是什么难言之隐,我们要面对自己的内心,适时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当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就勇敢的寻求专业知识帮助我们走出困境。
读书摘抄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真正的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在恐惧面前仍然坚持前行。
我们都有时候会感到难过,但是我们也都有能力去克服这些难过。
愤怒的人从不会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