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儿童阅读指导课程,内容是第四模块的第九部分《如何激励学生自由写作?》,这节是魏智渊老师的文章,学习笔记和心得如下。
一、听课笔记
1.什么是自由写作?
生活中的写作,是真实场景下的写作,是对写作能力的运用是自由的。我们通常称之为“自由写作”。
2.小学阶段自由写作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自由写作的重要程度,远远高于作文训练。
在精确的作文训练之前,以及伴随着精确的作文训练,儿童必须有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形成对文字表达的敏锐的感觉。
儿童先写起来,然后才知道应该怎么写,而不是先知道怎么写,然后才写起来。
3.一般来讲,自由写作在小学低段,主要是以写绘的方式出现。就是儿童用图画或者图画加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以突破识字量过少对写作的限制。从三年级开始,自由写作就可以以文字写作为主了。三四年级是一个创意写作期,儿童的写作往往容易天马行空,要保护好儿童的这种想象力。到了五六年级,写作开始偏重于写实。写真实事件,写评论,就会比较频繁。
4.儿童怎样的写作量,算是合适呢?理论上讲,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是,总要有一个底线。除了学校里的写话或作文训练外,自由写作的数量,建议每周两篇为宜。寒暑假,还可以开展写作大挑战之类。
5.要有写作热情,首先要有内容可写。那么,儿童的自由写作,内容从哪里来?内容或题目需要规定吗?是命题好还是不命题好?很显然,内容一定来自儿童的生活。
6.儿童本来就在生活中,他们缺乏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意识、洞察以及反思。换句话说,儿童往往不是在自觉地生活,而写作,让儿童的生活变得更为自觉。
7.老师可以在每次自由写作的时候,给出一道或几道可供选择的参考题目。如果儿童对题目不满意,就可以自拟题目。给出参考题目,是为了避免选择困难症。
8.自由写作不能长作文脸,更不能长讨厌的八股脸,而要生动活泼。既与教材关联,也可以与儿童的生命、生活关联,还可以天马行空。主题本身的价值非常重要,这也规定了主题必须丰富、多元紧扣儿童的生命与生活。
9.写作内容有趣,为儿童所喜闻乐见,儿童自然愿意写,这只是个开端。儿童写出来了,还要有人看,有人反馈,才有进一步的动机。在这里,只有把每一次的写作,尽可能地变成一个公共事件,儿童才能用写作的方式参与公共生活,并拥有持久的写作兴趣。
10.教师是公共生活的维护者和主持人。我们阅读儿童的作品,从中选取有价值的段落或全文加以组在固定的时段或者利用零碎的时间,与儿童一起分享,并在分享中穿针引线,加入教师本人的意织,不见,这样,一个班级就被用话题或主题凝聚起来了。写作构成了一种无声的对话场,分享,又让这种对话变成公开,并且由于老师的介入,增加了黏合度和深度。
11.儿童像成人一样,喜欢“被看见”。有人读他们的作品,就能激发他们进一步写作的热情。
12.老师要注意在班级里保持一种表扬上的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均),这对激发整个班级的活力,是有好处的。
13.不要假装写作,不要为了所谓的写作能力而写作。写作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对生活的记录与反思,就是一种抵达未来的道路,就是一种共同生活的桥梁。一旦有了这种自觉,那么,纷繁的生活就有了秩序,迷茫的生命就有了光芒。而写作,也就有了旨归,以及源源不断的活水。
二、学习心得
读这篇文章让我情不自禁的联想到自己的孩子。他喜欢写作大概有三个原因:一是他天生对语言和文字敏感,天性喜欢;二因为是自由写作;三是受我的影响,我每天都要写500字以上。
关于自由写作,就是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他可以写在本子上,也可以写在一张小小的纸上,当然也可以打字写在平板上,他现在的打字速度已经自动化了。
最近两年,我单独带他出去旅行的时候,他在酒店最喜欢的事情是给爸爸写信,用酒店房间的便签纸和笔,写下这一天的经历,然后把它折成各种形状,放进装门卡的袋子里,回家送给爸爸。这种记录帮助他回顾了旅行过程,也加深了和爸爸的感情。最初也不是我提议他这么做的,完全都是他自己想到的。这样的信件已经超过了四封,我都小心地保留着原件。在我看来,这是很珍贵的成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