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儿童阅读指导课程,内容是第三模块的第五部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修炼自己的读写能力》,这节是魏智渊老师的文章,学习笔记和心得如下。
一、听课笔记
1.教师的读写能力是什么?
①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领域核心专业框架及概念;
②能够基本理解相关领域的专业书籍;
③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些框架和概念描述和解释专业主题或问题。
能做到三点的是专家型教师。
2.教师的专业框架及概念包括哪些内容?
①关于儿童概念的文化常识;
②关于儿童发展心理学(包含道德、认知、情绪、社会化等)的基本常识;
③关于绘本、童书、诗歌的基本知识,以及对一定数量核心经典儿童读物的熟悉;
④有关阅读的基本知识:
⑤有关文本解读(尤其是神话和童话理论)的理论与实践;
⑥有关写作与演讲的基本知识;
⑦有关语文课程及语文学习的基本知识;
⑧有关读写障碍的基本常识。
3.如何建立专业的概念体系?
①通过经典,奠定根基。
优先占领核心城市,让占领中心城市和农村变得比较容易
②借助实践,绘点成图。
以农村包围城市,小成本长时间地将已经占领的中心城市连成一片,形成知识地图,也就是观念框架。
③通过大量的阅读、解读、教学实践,来反过来构筑你关于童话和神话的经验。
强化自己研究与审辨的能力,让研究与审辨成为处理读写问题的基本方法。
4.如何训练自己在短时间内进入一个领域?
①搜索该领域内的权威综述;(引用量、发表级别、作者背景,都能帮助你判断权威程度)
②根据权威综述,列出关键书籍和关键论文;
③通过扫读关键书籍和关键论文,迅速提取该领域的观念框架和重要作者:
④对这些关键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研究,读相关的通俗的介绍或说明。
5.阅读和写作难在哪里?
①阅读难在哪里?
难在“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这种情况的突破,需要机缘(例如遇到一本合适的书),或需要高手来指导。
②写作难在哪里?
首先,难在让专业写作成为习惯
其次,难在以专业的方式审视写作。
6.如何让写作成为习惯及写作的素材来源?写起来!
教室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故事,大都具有教育价值,可以记录下来无论是学生管理还是课堂教学,总有太多的经验教训,可以持续反思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不断增长的间接经验,可以进行适度的整理。
写作的内容:尽量减少抒情性写作,避免所谓的教育。散文教育是专业,不是文学,可以分享带班经验,但不要表达对学生的热爱。
7.真正要增加的,是专业写作,或者专业性随笔。
要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①养成随时记录灵感与想法的习惯。
②养成课后记录的习惯。
③重大事件或重要课堂,要做非常详细的记录。
④可以考虑养成每周写家长信、每月做总结、每学期做叙事的习惯。
8.写作的时间从哪里来?
写作,就是加强掌控感的一种方式。
我们逃避写作,并不是因为时间,而是因为恐惧。然而,如果直面写作,我们就有可能一点一点地夺回生活的控制权。
9.如何坚持写作?
可以给自己定规定,然后请人监督,并长期坚持。
①每天发一条仅自己可见,或仅自己与监督者可见的微信,记录有价值的想法或任何与育教学有关的事情,也可以记录当天的工作。
②每周写一封家长信;每周写一篇或两篇公众号文章;每个月至少写一篇教学叙事。
③加入一个带有打卡性质的学习者组织,或者与几位同事/网友相约来写;
④向学生公开作出承诺,请求学生监督。一旦读写成了习惯,就成了工作利器,工作效率会提升。
二、学习心得
这篇文章是关于教师的养成读写习惯的建议。对我来说,我已经养成了每日写作的习惯,但是还缺乏专业性写作,需要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魏老师的这几条建议都很实用:养成随时记录灵感与想法的习惯、养成课后记录的习惯、详细的记录重大事件或重要课堂、每月做总结、每学期做叙事。这些建议容易操作和坚持,新学期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