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每个人就像一本书,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故事,真实又精彩。
而人物传记就是这个人一辈子活过的足迹,那种精神可以跨过时间和空间,不断鼓舞和激励着后人。
在看《张艺谋的作业》这本书之前,我对张艺谋导演并不是很熟悉。
唯一有体感的就是他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总导演,对整个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设计,精彩绝伦又美轮美奂,把中国的文化非常高级又自然的呈现在了全世界的面前。
看完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很多人总是看到成功人士最光鲜亮丽的一面,而我喜欢看光鲜背后不为人知的那一面。
这本书算不上张艺谋导演的自传,算是一本纪实的影像记忆,以张导演的作业作为引子娓娓道来。
出生在50年代的人,会有身处时代的无奈,只是,少数的人把这份无奈当做了垫脚石,更多的人被这份苦难束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比如:张艺谋导演父亲国民党的身份,让他一直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为了生存,把自己打造成工具人,这样对周围的组织有了价值,就可以减少被批斗的概率,这一点,他做得很成功过。
很难想象,从一个棉花厂工人,不甘于平凡,努力抓住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机会,从工人到学习摄影,到因为摄影作品获得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破格录取。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的机会,但能否抓得住,就在于自己。
如果张艺谋导演没有把自己当做工具人,苦练写大字报、摄影的技术,那么他又怎么凭借自己的摄影作品获得文化部部长的推荐,顺利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上大学呢?
人生之路,每走一步都算数。
在张艺谋导演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强烈的危机感,就算自己功成名就,在国内外声名远播,70多岁的年纪,他还是时刻保持努力、勤奋、极为自律。
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每年至少有一个作品产出,每晚都要看大量的影片,每天只吃一顿饭,不断学习更多新东西。
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导演,还是一名优秀的演员,优秀的摄影师,优秀的艺术家。
张艺谋导演从喜欢做摄影到去北京上大学,没有什么高明的主意,下的全部是笨功夫:抄书、照书练、记卡片,不过每一种看起来不聪明的努力,他都能坚持变成一个习惯。
这对于自己有很深的启发意义。
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但恰恰是这些简单的东西,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只要不断内化,就一定能得到不错的结果。
这也就是为什么张艺谋导演会每天都要保证大量的输入,每年也要保证有输出,因为他害怕自己“手生”。
张艺谋说:“导演就是手艺人,你训练、锻炼、磨炼自己那点手艺,让它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能拿得出办法。”
他很清楚,所有的荣耀都来自于实实在在的实力。
只有实力才能赢得绝对的机会。
总结我感悟最深的三点:
1、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胜过把许多事做到平庸,先专再广。
2、保持精力旺盛、对自我高标准、持续不断压榨自己,激发出自己的潜能。
3、勤奋、刻苦、自律。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外在的掌声也好、鲜花也罢,都是自我不断锤炼显化的结果,要想有一个好结果,那么必先对自己够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