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为孩子创造一个零挫折的环境,因而,孩子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遭受一些冲击。那么,孩子是如何进行自我修复的呢?通过四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会通过表达、游戏、故事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自我修复。
表达和倾诉
通过表达来释放各种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最早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哭,慢慢地掌握语言后,就开始用语言表达。
有一天早上,不到两岁的满格一直围着忙碌的妈妈转,嘴里念叨着要吃东西,一下子不耐烦的妈妈冲着小满格怒吼了一声。小满格走回客厅,把脸埋到沙发上,过了一会儿,她走到妈妈身边说:“妈妈大声说话,满格怕怕。”
小满格居然用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里戈登博士教给父母的“我信息”,非指责、无伤害、内外一致地表达了自己当下的感受,让妈妈了解了她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和影响。
如果父母能允许和接纳孩子表达感受,孩子就能自由流动他的情绪,孩子的自我构建就有了坚固的基石。
游戏和故事
随着意识的发展,幼儿会借助一些游戏来进行自我修复。最常见和典型的游戏当数医生打针的游戏,有的孩子扮演医生,有的孩子扮演需要打针的病人,然后“医生”一遍遍地给“病人”打针。
小满格有段时间就随便拿个东西当针筒,一边给妈妈打针,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问“痛不痛啊”,然后她妈妈就会顺着她的意思说“好痛好痛”。她乐此不疲地一遍遍玩打针游戏,其实也是在一遍遍释放她的恐惧。
另一种方式是听故事。有段时间,小满格一直让我给她讲米菲兔生病打针的绘本,刚开始她离得远远地听,慢慢地靠近我,最后变成她讲给我听。
在这个阶段,如果父母能借此机会,配合孩子进行这类游戏或讲故事,就能协助他们自我修复。
角色扮演
有一段时间,角色扮演是小满格最喜欢的游戏。小满格让我扮演跟她抢东西的小朋友,然后与我争夺,并且动手打我。
关于孩子打人,父母们一般会投射出恐惧:孩子养成打人的习惯怎么办?然而,这真的只是父母们的投射。情绪满满的孩子会通过打人来释放情绪,没有情绪时,孩子自然就不会有此需求。
最近,小满格的角色扮演游戏是,让父母扮演她,然后向她要东西,她学着大人的语气拒绝。她会给爸爸一句台词,告诉爸爸“爸爸你说我要这个”。然后当爸爸说“我要这个”时,她干脆地回答“不可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在释放她被拒绝时的情绪,也在学习接受被拒绝。
英国著名的儿科医生兼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说,孩子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构建起来的自我是真自我,是生动而流动的,放松、专注,并天然地富有创造力。相反,孩子以妈妈的感受为中心构建起来的自我是假自我。
婴幼儿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中国有句俗语“三岁定八十”,不是没有道理。婴幼儿阶段,孩子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感受,被同理、被联结、被看见,他们便能不断构建真自我,并且有足够空间去发展自我修复能力,并借此发展自己的内在力量。
所以,父母与其担心孩子,不如成为孩子最好的支持者,用爱充实他们的心灵,而长出与风雨共舞的翅膀是他们的本有智慧,是与生俱来的。与其去教育,不如去爱。因为孩子不需要教育,一个内在感觉安全、被接纳的孩子,会进行自我教育,发展出健康的人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