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阅读】
1.国际通用的“三位分节”读数法,在教材中如何处理?
2.“万”“千”单位,如何化解冲突?
关注一个大背景:
我们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世界。这对于我们的小学数学教什么、作为教师怎么教,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开篇就是以单元为主题的大数的认识,中间涉及十进制数位顺序表、数级、数位、计数单位、读数写数等相关知识点,读写大数,我国固用的是四位分级的数字体系,读法是几亿几万几,而国际上采用的则是三位分节,读法是几百万几千几。
举个例子:4,532,000,国外怎么读?
表示4个百万,5个十万,3个万,2个千,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所以有532各千,4个百万。其实国际通用的“三位分节”我们在数学中不常见,但是在英语老师那里我们一定能够明白它的意思。孩子在中学学习英文时碰到4 million 532 thousand,也能够明白他表示的是4532000。
学习不同版本的教材可见人教版、苏教版、浙教版都将三位分节法编入教材,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穿插在教材中。书中提到我们可以设立“数学百花园”栏目,介绍国际上的三位分节法,这样既肯定了我国的传统读数方法,又跟上国际化的潮流,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也遵循了我国的数学文化。
那在考试中我们到底是遵循教材要求还是接纳国际标准?
现在的小朋友知识面比较广,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跟学生对“三位分节”做简单的说明,并且告诉他们两种都是正确的,只是文化和习惯的不同,但是在考试中我们要给出具体的要求,一般是按照我国常用的“万”“亿”作单位来读数。
国际三位分节法中的教育契机
不得不说,由于教材编排的顺序以及自身对“公制”(1千米=1000米,1千克=1000克等)理解的缺失,教师在课堂教学米、千米:克、千克、吨、毫升、升这些单位的进率时,往往没有深入思考进率为什么是1000?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后期孩子对进率的记忆不深刻,这是我们教学的一个痛点。通过今天的阅读我明白,他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是与国际的三位分节相联系的。所以我们可以把三位分节的计数法,放在认识米、千米、克、千克、吨这样我们常用的单位中,既加深了他们之间进率的理解,也明白为何是1000。“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打破了这个壁垒,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能牢记国际通用的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小学数学不仅要保证我国传统读法的主体地位,也要与时俱进,在潜移默化中与国际接轨的。我是在今天才知道国际通用的,并不是我们传统的四位一级的计数方法,但我们可以通过“你知道吗?”或数学百花园栏目,把国际通用的计数方法穿插在我们的教材中,这样既尊重了中国的固有传统,一定程度上有顺应了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学数学教材的与时俱进并不局限于大数的读法上。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之后,新增了人民币兑换一课,回想自己交这节课的场景,面对汇率这个新名词很多孩子并不理解,只是单纯的靠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计算可以兑换多少人民币或美元,今天读完,发现我们可以把汇率一词植入我们的课堂,可以借助现流行的的数学阅读的形式,收集关于汇率的概念,让孩子自己对小数点移动规律进行巩固,同时也顺应了发展潮流,做到了与时俱进。
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继承的必然要求。我们面对互联网的大时代,既要坚守我们的固有数学传统文化,也要因势利导接纳国际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