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经历一个范式层面的改革,要从教知识转向教素养。简言之,素养体现为未来在现实世界的场景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见素养是综合性的,不仅涉及真,也涉及善和美。范式型的教学变革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无论是研究者、教师还是学生。经过几轮课程改革,我们的课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这个基础上,恐怕老师们还需要经历一个蜕变。 目前教学改革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所有的改革理念老师们好像都知道,比如素养,老师们说素养不就是素质吗?换了个词而已。比如单元,老师们说教材都是以单元组织的,我们不是一直都在进行单元教学吗?比如迁移,老师们说我们教学也不是都在让学生死记硬背啊,我们也通过各种题的变式让学生“举一反三”,这不就是迁移吗?比如生活价值,老师们说我们在教学中也会让学生联想生活中会有哪些例子啊!比如联系,老师们说这就是温故而知新嘛,我们也会让学生想想已经学过什么,并且让学生画思维导图把学习的内容联结起来,我们也不是在教零碎的知识点啊!
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深度诠释了这些改革理念的蕴涵。用盛群力教授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你今天觉得这场教学转型很容易,那很有可能是你对这场变革理解得还不够到位”;北京十一学校的章巍老师坦言,这场变革是教师对自己学习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再造。大概念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具备专家思维,同时也要让老师们具备专家思维。在和我们的一次次研讨中,老师们开始像专家一样思考,他们兴奋地发现一个丰富生动的世界正在向他们敞开,但同时也感觉一脚踏入了不确定性的泥潭,常常担心自己归纳的大概念不正确。杭州市语文教研员金瑞奇老师劝告老师们,“探索无止境,我们可以尽力而为,但要知道探索总比不探索好,所以不要因为害怕不确定性就不敢往前走”。随着理解的不断深入,大概念变动是很正常的,这恰恰是专家思维的特点。就像“芝诺之环”描述的那样,假设环内代表已知,环外代表未知,那么随着环不断变大,环内和环外的空间都会越来越大。这个隐喻告诉我们,你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不知道的也会越多。因此,发现自己的“无知”并不是一件坏事。正是在这场变革中,我们感受到每位老师都成了知识创造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正是亲历了这样的学习,他们才会在自己的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知识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