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4 二百九十七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语音整理
这一章在《论语》里是比较有名的章节,其中“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被后世人频繁引用。
与前面章节不同的是对话的一方发生了变化,是司马牛和子夏。子夏就是卜商,前面章节里已经介绍过了。本章的记录者应该不是子夏的同学,因为孔子门徒之间没有互相记录语录的先例。真正记录本章的应该是子夏的弟子。原文应该是记作“卜子”,但是曾子师徒在编撰《论语》时,把“卜子”直接改为“子夏”。
司马牛的兄长桓魋为乱于宋,这让司马牛忧惧不已,他与子夏的这对话应该就与这件事有关。司马牛在这一章里有兄而称无兄,就类似《左传》里郑庄公有母而称无母一样,这里边恐怕都有一些难言之隐。
我们来看文本。“司马牛忧曰”,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了汉语的简洁之美,一个“忧曰”就把司马牛的精神状态表述得非常清晰。因为孔子前面教导他,“君子不忧不惧”。但是司马牛做不到,还是非常担心,所以就去和子夏说,人人都有兄弟,就我没有啊。言之意下,他的兄弟死的死,逃的逃,全都失散了。
子夏听了司马牛的烦恼以后,就来宽慰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就是我听说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万事不能强求,应该接受上天的安排。“商闻之”,这句话是子夏听别人说的。听谁说的呢?没有明确说,我想大概是听老师说的。这里子夏自称己名“商”而不称其字,这一点是符合周礼的。
那孔老师会不会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种话呢?如果一切事情都交给命运、上天去安排,那个人的努力还算什么呢?那孔子还会去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吗?实际上,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对度的把握,子夏并不是真的认为一切都是由天命决定的,孔老师恐怕也没有直接这样说过。子夏只是希望司马牛在心中稍微有点天命的概念,让他明白有些事情自己是不能左右的,就可以把心放宽一些,减少一些焦虑。
在一些武侠小说里,一些闯荡江湖的人嘴边往往挂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别想那么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应该是不符合孔子观点的。因为《中庸》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当然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儒家虽然主张积极进取,通过个人的努力去改变社会状况,但是事实上我们也清楚,有些事它真不是个人能够掌控的,一味恐惧和忧虑也没有什么用处,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那与其这样呢,真的不如让自己豁达一点儿,坦然接受上天的安排,这样的话就会少一些忧虑,少一些纠结。
我们来看司马牛,他本来在宋国过的好好儿的,有封地又有爵禄,享受富贵之余,又和孔老师一起读书学习。他既是政治贵族,又是物质贵族,同时又是一个精神上的贵族,基本上是个人生赢家。但是飞来横祸,摊上这么一个哥哥,一把好牌打的稀烂,兄弟都四散奔逃了。所以他在这里说自己没有兄弟。那言下之意,这些祸患都是他的兄弟给他招来的。
子夏又进一步解释自己的观点,“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敬”就是谨慎的意思,就是为人处事尽量不出错。在交朋友的时候要恭敬细心,要讲究礼数。这样的话,四海之内的所有人,都与你是兄弟一样的关系,怎么会没有兄弟呢?
我们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理解子夏的话,意思就是说,虽然我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个不能改变,但是我们个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那就是“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只要能够做到“敬而无失,恭而有礼”,那么“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四海之内皆兄弟”,听起来似乎不像儒家的观点,其中似乎充满了江湖的意味。因为在儒家看来,人际关系里边最重要的就是内外有别、远近有序,自己的家人和别人的家人那是不一样的。比如墨子说“博爱”,儒家就反对,爱别人怎么可能和爱自己的家人是一样的呢?这个次序一定要搞清楚。
所以我们说,子夏在这里无论是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还是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应该都是有一个具体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针对司马牛的具体情况来说的,给他说一些宽慰的话罢了,并不是儒家的真实的思想观念。
据史书记载,后来子夏家里也遇到了一些变故,他的儿子先他而去,子夏悲痛欲绝,眼睛都哭瞎了。曾子去吊唁,就批评子夏,你真不应该过度悲伤,你都已经说过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你咋自己不能坦然接受呢?实际上,我们知道,对于人生苦难,任何人都很难保持一种洒脱的状态。之所以洒脱,那是因为没有摊到自己身上。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够做到君子的这种状态,他怎么会担心自己没有兄弟呢?这是子夏希望自己的话能帮助到司马牛。也就是说子夏虽然说的这些话,不一定是他真正内心的想法,但是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想帮司马牛渡过难关,来克服焦虑和恐惧的心情。
最后呢,希望通过本章的学习,让我们有一种更加开阔、更加豁达的态度来面对外面的世界。
李零讲解
司马牛真正发愁的是,“人皆有兄弟,我独亡”,非常孤独。他说他没有兄弟,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他有四个兄弟,巢、魋(即司马桓魋)、子颀和子车。他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司马桓魋作乱,他们都参加,他不认这些兄弟为兄弟。
“商闻之矣”,是说下面的话都是子夏听来的,并不是他自己的话,朱熹说是“盖闻之夫子”。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王充以为孔子语(《论衡》的《命禄》《辨祟》《问孔》)。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盐铁论·和亲》引和皇疏“皆”下有“为”字,其语与《大戴礼·曾子制言上》的“千里之外,皆为兄弟”相似,《说苑·杂言》引亦以为夫子之言。
其实,“商闻之矣”以下七句,除最后一句是子夏的话,全是孔子的话。
孙中兴详解
上一章孔子教诲司马牛“君子不忧不惧”,可是并没有提供司马牛“忧惧”的具体事证。这章终于答案揭晓。此外,这也是《论语》少数谈论兄弟之情的文章。不过,孔子并没有现身。
司马牛担心忧虑地说:“别人都有德行善良的兄弟,只有我没有。”子夏听了以后安慰他说:“我曾经听老师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要当君子就得谨言慎行,不要有所疏失,对待别人也要谦恭有礼,这样四海之内的人都会想成为你的兄弟。’努力成为君子的人,就照着这个简单的道理去做怎么会担心没有善良的兄弟呢?”
上章提过司马牛的兄弟是司马桓魋,所以这里说“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就是句矛盾的话。所以古注都加以缓颊说,就是因为兄弟行恶,随时会死,所以才这么说。这大概是根据曾子下面的答话来做的合理推论。
曾子引用他听孔子的话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一句是安慰司马牛担心司马桓魋的死。接下来就转到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以这样的态度对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里的“兄弟”显然已经不是指血缘关系,而是一种道德关系。这里的“兄弟”其实就是“朋友”。其他古籍中也有“千里之外,亲如兄弟”(《说苑·杂言》《孔子家语·六本》)或“千里之外,皆如兄弟”(《大戴礼记·君子制言》)的说法,强调的是“如”,不是“是”,还是有区别的。
《论语》提及“兄弟”的部分都没像对父子那样细说具体内容(《为政篇》2.21、《先进篇》11.5、《子路篇》13.7、13.28)。这章提到的“敬而无失”和“恭而有礼”,算是较具体的说法。这也和《卫灵公篇》第六章子张问“行”时,孔子回答要“言忠信,行笃敬”,道理也是一样的。
“兄弟关系”也称为“长幼关系”。孟子的“五伦”中就包括长幼(《孟子·滕文公上》),可是也有“长幼”和“兄弟”当成“七教”的两个部分(《礼记·王制》),《白虎通德论·三纲六纪》也把“兄弟”或“昆弟”列为“三纲六纪”中“六纪”之一。
古代最著名的兄弟故事就是“孔融让梨”,这个故事隐含着“兄让弟”是天经地义,“弟让兄”才值得称颂。可是这故事只是片面的“让”,没说到孔融哥哥的反应(“孔融让梨”的故事出现在刘孝标注解《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的批注中引用的《融家传》,正史中并无记载,后来《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一句,才让整个故事传颂不已)。
现代社会很少听到兄弟之情的感人故事,倒是常常可以看到有钱人家的小孩为了争遗产而对簿公堂,不知他们先人的在天之灵会是如何的痛心疾首呢?
以前的一胎化政策更让一代人没了兄弟姐妹,这会有怎样的影响呢?这恐怕是司马牛想象不到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