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尽一个月,读完朱永新教授主编的《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一方面由于最近疫情严重,工作比较忙,只能抽工作之余碎片化时间来读,速度过慢;更重要的是书中收录的全国著名的“李希贵”、“李镇西”、“崔其升”等18位校长的文章,每一位都有独特的治校策略,都有自己的“功夫”秘籍,每一篇都“含金量高”,让人一时吸收不了,感觉自己就像长期饥饿、贫困,突然给足“大鱼大肉”的营养餐,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每读完一篇都会停下,推敲、思考:校长为什么有这样办学思想(或举措)?一路走来是如何做的?又是如何成功的?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读着、读着越来越觉得“大家”就是“大家”,“名校长”就是“名校长”,18位校长都“名”在-----既有深厚教育的情怀,更有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的思想高度,他们站在“世界格局”、“未来眼光”、“人的发展”办教育,形成教育的标杆。
正如朱永新教授说的:“教育是个技术活,但更是一个思想活。成功的教育,优秀的教育人,无论他是一位教师、班主任、校长,还是局长,支撑他站立在教育大地上的力量,一定是思想。没有思想的教育,一定是站不住的、走不远的。”
习总书记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让人深刻的感受到,校长的思想应来源于对国家政策的解读、对教育的崇尚、在期待与现实中不断的突破和完善、在教育理想与实践中交织,才形成一个个张扬活力、闪烁个性的光芒的校园,18位校长的华丽转身才成就像“北京十一学校”、“成都草堂小学”一大批名校的成功转型,真切的感受到校长的高度决定学校的高度,学校的高度决定教育的高度。
一、“思想型”的校长成就“个性化”的学校。
北京十一中学全国闻名,可以堪称教育界的“天花板”,李希贵校长有明确治校观点:要从管理学校走向领导学校,在学校这样一个知识型组织里,传统的管理已经无法应对今日的校园,一般管理者都在用绝大部分时间研究如何管理别人,而聪明的领导者往往会谋划管理自我,因为只有校长转身,学校才会转型。学校构建领导型的组织结构,校长要成为学校的“首席服务官”,要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要发现激发每一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创造性,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
四川省成都市草堂小学曾被授予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的---蓝继红校长,善于思考,敢为人先,让师生成为学校“合伙人”,让师生轮流成为学校的“执行校长”让学校在“共识”中“自治”,学校先后有80名教师、300多名学生成为“执行校长”,用众人的智慧成就了全国闻名的“草堂小学”。蓝校长的教育,追寻着“循着教育的规律慢慢走”,催生师生对教育的牵挂;她的学校管理就像品茶人“养”壶“养”杯,相信教育的灵性,循着情感的溪流,慢慢地“养”,把学校“养”得温润光泽,也把师生“养”得恬淡从容。
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校长、上海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特级校长刘京海的“成功教育”让一大批困难学校、新建学校走上“成功之路”。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校长的“诗意教育”;原上海中学唐盛昌校长的“精英教育”;河南开封市求实中学张建平校长的“理想教育”,让我们看到,一个出色的校长,成就一所出色的学校。
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些校长,将学校、师生的个性,张扬到了极致。
二、“个性化”的学校点亮孩子“多元化”的未来。
学校的发展最终是为培养孩子服务的,未来我们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素质”的公民,名校长为我们提供了样本:崔其升校长从“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动力、催发培养学生学习智慧、塑造学生健全高尚人格”三方面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十一学校的“选课走班”,发现、培养学生兴趣,为孩子“多元化”化的未来奠定基础;人大附中走出校门,一方面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另一方面处理好中外的关系,取长补短,洋为中用,发起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实现社会责任最大化;银河实验小学“让每一颗星星在银河里闪光”办学理念,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强健体魄、艺术修养”,四大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上海中学首创性提出“资优生德育”命题,充分利用学校的国际部和本部同校优势,通过资质学生聆听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及中外师生的交流探讨,开展文化交流合作,进行德育渗透,创设资优生必修课---CPS课程(创造、实践、服务)LO课程(领导与组织课程)、双I课程(在自我意识的提升上发展自我认识智能与人籍交往智能),促进学生“思、能、行”和谐发展;上海闸北第八中学则对“薄弱学校”孩子的培养利用“成功教育”取得巨大成就,通过“初试成功--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让学生由模仿、理解、创新一路走来,培养学生健全自信的人格,激活学生潜在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走向成功!
读《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能隔着书香,深深体会到校长扑面而来的幸福感、成就感。
爱尔兰著名《圣经》注释学家巴克莱克博士在《花香满径》一书中写道:“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
那么作为教育人,校长们、我们一定是最幸福的!
----读《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随笔
2022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