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之书》5:如何提升π能力?

你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第二季,今天我们继续聊《预测之书》。

上期节目我说到,现在的环境要求我们需要成为π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拥有六种π能力,除了上期节目我给你分享的创造价值之外,还有五种π能力,今天我们接着说。

第二种π能力就是跨领域创新。

其实,大部分职场人的专业创新,都来自跨领域创新,也就是围绕一个真实的业务问题,把一个或多个学科里的专业知识相融合,形成新的竞争力。你知道智能手环是怎么诞生的吗?你可能想象不到,这竟然来源于任天堂的Wii游戏系统。2006年,詹姆斯·帕克对这套游戏系统很感兴趣,因为带有这种系统的设备拥有运动传感器,然后他就想,要是能随身携带Wii,而不是只在客厅玩它就好了。他把这个想法分享给了同事埃里克 · 弗里德曼,而这位同事的父亲刚好就在做残疾人增强工程,于是在这位同事的父亲的建议下,他们决定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健康数据检测上,开发一款佩戴舒适、不需要频繁充电的小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他们请了电子工程师解决技术问题,还请了工业设计师,参考电子宠物的交互设计,设计出更友好的界面,最终做出了我们今天常见的智能手环。这就是一个“商业+传感器+电子工程+生物医学+流行设计”的组合式创新。

古典说他有一个朋友,本来在汽车修理厂工作,可是后来电动车一流行,传统燃油车的修理业务就下滑了,他这位朋友平时是一个骑行爱好者,他知道高档自行车的改装、喷漆、维修利润极高,于是他直接进入了“高档自行车改装”领域。

如果你也想提升自己的跨领域创新能力,那么接下来古典给的这些建议可能对你有用:

第一,注意自己工作、生活里的“不便”和“愤怒”,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不便”和“愤怒”不仅是问题,也是创新的机会。你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并且把方案产品化,你就完成了创新,于是,你用那些拯救了你的东西拯救了世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的创新很多都是这样出现的。程维为什么做出了滴滴?就是因为他下班站在路边很久打不到车。张旭豪为什么做出了饿了么?就是因为他上大学的时候觉得送餐不靠谱,整天只能吃泡面。那么,你的创新机会在哪里呢?

第二,观察行业里冒出来的“新产品”“新物种”,不仅要看新鲜,还要想想它们背后是什么专业的组合。行业的动向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否则我们就会落后于自己的竞争对手。

第三,积极参与公司的跨领域、跨项目的合作。

第四,加入企业内部的研发小组、科技创新小组、网上专业创新社区。

第五,关注自己的专业在海外真实市场的应用可能性。

第六,在你热爱的非工作领域,思考如何将专业技能结合进去。

总之,跨领域创新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能够及时察觉身边发生的各种变化,让自己不至于落后。

第三种能力是+AI。现在AI太火了,而且AI的能力正在指数级增长,随着AI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AI解决问题将逐渐成为每个人必备的技能,这能提升你做事的效率,让你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如果你想学习如何使用AI,古典也给了一些建议。

第一,给自己定个AI使用KPI, 每天用AI不少于30分钟。现在市面上的AI产品太多,具体用哪个,得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因为在不同的场景中,你需要AI协助你干的事是不一样的,而不同的AI产品,它的优势是不一样的。比如你要是想快速做PPT,那AiPPT和GammaPPT就很不错。你要是想搜资料,搭建知识库,那我强烈推荐你使用秘塔AI搜索。你要是时间不够用,很多讲座、会议或者网上的一些视频都没时间看,那不妨试试get笔记,你只需要把相关链接甩给它,它就会帮你分析要点,然后你根据它的总结再决定自己要不要花时间仔细看链接里的内容。你要是觉得辅导孩子作业难度太大,可以试试九章随时问或者豆包爱学,AI就相当于一个老师,可以给孩子进行一对一辅导,用对话的形式一步步引导孩子得出最终的答案。你要是需要做数据分析,但是却不太会用excel表格,就可以试试办公小浣熊。你要是需要分析很多长文本,但是自己却没时间,也没精力在短时间内把这些内容都看完,就可以试试Kimi智能助手,你只需要把文件发给它,它就能帮你分析文本并做好总结,这个是Kimi最擅长的了。当然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如果你能像古典所说的那样,每天用AI不少于30分钟,你只需要坚持一个月,你对于很多AI产品的理解就超过绝大多数人了。

第二,在公司组建AI兴趣小组,尝试用AI解决一个业务问题,这是提升工作效率的绝好方法。

第三,关注行业内的AI动态,了解不同领域AI的应用趋势,古典说他经常听的跟AI相关的播客就有“十字路口”和莱克斯 ·弗里德曼(LexFridman) 的节目。

第四,与业内人士讨论AI的使用案例,借鉴经验。

第五,找到业内的AI技术提供商,请他们讲解产品功能和解决方案。

总之,对于AI的学习应该逐渐深入,并且让AI嵌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许暂时看不到太大的变化,但只要把时间的尺度拉长,你就会发现,熟练使用AI,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你的一大优势。

第四种能力是+IP。IP 的原意是智力资产 (Intellec-tual Property),做IP的本质是告诉大家,“我有哪些独特的智力资产,以及这些资产能为你带来什么价值”。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一定要尝试去做个人IP,否则你的能力就只能被你所在的小组内的成员以及你的直接上司看到。一旦你去做个人IP,就是把你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梳理,并分享出去,这就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你的价值,你就创造了多边交易的机会,带来了溢价。这个时候你可能就有跨越职级的机会,得到更多的资源,让自己的强项更加突出。如果你想发挥自己的IP能力,古典也给了一些建议。

第一,做个“求求你夸夸我”的小游戏,你可以找几个了解你的人,告诉他们:“我正在寻找自己的天赋和独特优势,因为你了解我并且是我信任的朋友,我想请你给我一些反馈。你觉得哪些事情是我做起来得心应手,别人却很难做到的?如果要给我贴一个标签,你会说我是你身边最擅长××的人?”收集至少5个人的反馈,找出重叠点,那就是你IP的核心基因。

第二,总结你的工作流程和独特心得,以帖子、文章或PPT的形式分享给同事或同行。

第三,梳理你的成就清单,从小范围(如自己所在的小组、部门、公司)开始,成为最懂××的人。

第四,选择一件自己擅长的小事,尝试在网上教会别人。

第五,开设一个社交媒体账号,定期更新你的最新思考和见解,这不就是我正在做的事吗?

第五种能力是领导力。

事实上,每个小团队,都需要一个领导者。就算我们没有正式的领导职位,也不能忽视领导力。古典给了我们以下这些建议:

第一,积极加入公司的项目平行小组,成为负责人。这些小组包括像产品迭代小组、客户访谈小组、直播小组、AI 学习小组这样的任务型小组,也包括员工发起的像阅读小组、运动小组或技能提升小组这样的跨部门兴趣小组,还包括制定学习议题,定期邀请公司的大佬过来分享,一边吃外卖一边聊的“餐桌学习小组”。

第二,主动承担一些领导工作,比如项目遇到问题时,主动带领大家讨论。

第三,在互联网的社群里扮演组织者或协调者的角色。

第四,组织内部培训和分享。

第五,组织、规划一次家族、朋友间的活动。

第六种能力是守护心力。你可以把心力想象成四个血条的叠加。底层是体力,其上是情绪,再往上是思维力(如理性、专注、深度思考), 最顶层是生命力(如热情、创意、使命感)。四个血条层层相连:体力耗尽时,会消耗情绪;情绪失衡时,会削弱思维力;而当三者都耗光时,生命力也会随之枯竭。我们需要的就是去修复自己的心力。关心自己的身体,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关心自己的情绪,修复一些关系,创造身边的小确幸,并留出时间来思考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和自己真正的热情是什么。

在修复心力的过程中,还要关注那些持续让你焦虑的信息源。今天互联网上很多人为了吸引眼球在制造焦虑,不要把注意力浪费在这些内容上面,我们不要因大环境而焦虑,而是多在自己能行动、能掌控、能改变的小环境上投入精力。

如果你想学习如何守护心力,古典也给了一些建议:

第一,数码戒断,为心力充电。每天在起床后的一个小时,以及睡前一个小时完全戒掉媒体信息流。为什么是这两个时间段呢?早晨的数码戒断能让你的工作更高效,睡前的数码戒断则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用这段时间阅读、写日记,效果会更好。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接下来可以尝试一周找一天完全戒断数码使用,比如关掉手机的数据和Wi-Fi, 只保留基本的电话功能。用这个时间去外面走走,和朋友交流,做点自己真正享受、放松的事。

第二,按照身体、情绪、思维、生命力的维度给自己做个评估,看你的心力主要流失在哪里。

第三,多读一些心理学、自我关怀、身体健康方面的书。这方面的书我在节目里也分享过不少。

第四,修复一些你有未完成感、亏欠感的关系。

第五,做一些职业测评,对自己的热情、优势、价值观和人格形成更深的理解。

第六,问问自己:“我希望最终成为怎样的人”“这样的人在今天这种状况下会做点什么”。

第七,发展一项让你在“过程本身”就能感到愉悦的技能,比如运动、冥想、阅读、写作、绘画或插花,它应该是创造性的,而非单纯的消费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应当成为你状态不佳时的心力恢复神器。

到此为止,六种π能力我就给你分享完了,其中创造价值和跨领域创新是元技能:前者是行动指南针,后者是竞争力保障。AI、领导力、IP 则是放大成果的杠杆技能:AI是效率杠杆,领导力是劳动力杠杆,IP 则是个人溢价放大器。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升这些能力,让自己成为这个时代需要的π型人才。

说到这儿,古典的这篇文章我就给你分享完了,下周我们继续聊这本《预测之书》。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下期节目我们再见。

本期书单:

1.《预测之书》,罗振宇编著;

2.《不上班咖啡馆》,古典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