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做个好人,但现实是好好做人、老实做事的人往往很难出人头地,因为这不符合生存的底层逻辑。”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道德与人性常常被视为两条并行不悖的轨道。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时,不难发现,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碰撞与融合,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01
道德的枷锁与人性的挣扎
“道德是社会的灵魂,人性是个体的本能。”----亚里士多德
在道德的光辉照耀下,人性似乎总是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社会规范和社会期望的体现,它为人们的行为设定了界限。
然而,这些界限有时可能成为个人的枷锁,限制了人的自由和创造力。
正如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所描绘的,一个高度道德化的社会可能会剥夺个人的自由意志,使他们成为社会机器的一部分。
什么是人性?
人性才正确的显视出了我们的本能和情感,它们常与道德规范相冲突。
例如,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基本需求(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很多情况下会驱使我们做出与道德规范相悖的行为。
道德与人性的挣扎体现了理性与本能之间的对抗。
道德观念重的人,往往在现实中步履维艰,因为他们所坚持的原则,有时与人性的本能相悖。
但道德并非绝对不变的,它随着文化和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如曾几何时姑娘裙子短,露胳膊是不道德的,是"万恶淫为首",甚至有些国家露露胳膊晒晒腿,是会被逮捕,而今天却是时尚和美丽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探讨了不同社会结构下的道德观念,而现代社会对于性别平等和种族平等等议题的道德标准也在不断发展。
正如尼采所言:“道德是弱者的武器,强者的枷锁。”
莎士比亚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在逆境中,道德的枷锁往往成为限制个体成长的障碍。
在现实中,我们需要在道德规范和个人自由之间寻找平衡,在坚守信念的同时,保持对人性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这种平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到枷锁的存在,打破枷锁,实现个人的成长。
02
成长的磨砺与心智的觉醒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心智的成长是修行的果实。”----罗曼·罗兰
若能在逆境中成长,则往往伴随着心智的觉醒。
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有些人,在苦难与挫折中,会逐渐认识到,只有打破原有的思维框架,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
但有些人,经过很多苦难,吃了很多亏,头破血流,却依旧高唱着这是命,依旧相信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对就错。不能、不敢或不愿逃出原生环境,直到终老也翻不了身。
用造成现实困境的条件、资源和观念去解现实的困境,是不现实的。唯有做出切割,资源条件或许很难改变,但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和劣势环境,和过去的自己切割,站在新的高度、角度以求改变和突破。
正如《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所说:“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03
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较量
“文化是社会的镜子,反映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 马克斯·韦伯
在现代社会,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较量无处不在。
强势文化往往代表着一种适应环境、敢于突破的精神,而弱势文化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保守、顺从的态度。
在逆境中,只有学习、拥抱强势文化,才能在生存的竞技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04
心智的觉醒与自我超越
“心智的觉醒是自我超越的开始。”----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
在逆境中,个体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和实践,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正如乔布斯所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在逆境中,只有不断超越自我,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
05
逆境中的凤凰涅槃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在逆境中,道德与人性的较量,不仅是一场生存的斗争,更是一场心智的觉醒和自我超越的旅程。
只有那些敢于打破枷锁、拥抱变化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展翅高飞,实现生命的华丽转身。
穷人和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绝不是金钱,而是对生存的底层逻辑的学习机会、以及理解和应用。
家族传承最重要的财富,绝不是财富,而是关于生存的底层逻辑的认知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