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听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有段话非常打动我,《意义的力量》指出“我们的当代社会文化过于强调‘快乐’,但简单的快乐并不是更丰满、更自我实现的人生”,“教育要让青少年活出意义,而非活出抑郁”。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所作所为的意义在哪里,就容易陷入虚无的存在主义的抑郁当中。
我们习惯用外在的评判标准衡量自己——耳朵里“应该”“不得不”的声音太多,而忽视了回归到自身的感受上来,忽视了自己从哪来? 自己是谁? 自己将去哪?忽视了对价值感、意义感的追求。
处于自我责备的负向动机盖过了追求创造更美生活的的正向动机,就会一直在焦虑不安中前行。而这样的心态下的努力注定是不断自我损耗的、不长久的。也更容易对自己的存在感到迷惘,陷入抑郁之中。
就像教授说的,怀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信念的人,不会轻易陷入虚无主义之中,因为他的学业生涯中有深厚的使命感,因为他找寻到自己的价值意义。
享受学习的过程,在关怀自己、爱自己的基础上,在看到自己的价值意义的基础上,才能更进一步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去为了享受、追求、创造美好而学习而前进,而不是为着逃避身后本不存在的批评责备的长鞭而学习。
在寻找建构自己人生意义的道路上,去建立与他人的联结,去确立目标并努力实现,去找寻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去发现生活存在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