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思维课?
所谓思维课就是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因果关系。
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所谓的思维课就是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因果关系。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让孩子“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要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尤其是低年级及学前的儿童,他们的学校应该是“蓝天下的学校”,大自然的种种奥秘与神奇,大自然的丰富的变化,是孩子进行最初思维的前提、材料,是孩子进行思考的智力背景,是一种特殊的“第二套大纲”。
二是要引导孩子“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因果关系”。不但要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通过观察产生丰富的问题,头脑中盘旋着诸多的“为什么”,产生一种惊异,一种认知上的兴奋,并对蕴含在大自然现象中的因果关系进行初步的思考。这是一个开端,是一个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开端。对大自然的观察,不能止于现象,而应该尽可能深入的探究现象背后的关系。这是观察的重要目的,也是进行思维课的本质所在。
我的实践:
最开始我理解的“到大自然中去”就是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到操场、到户外、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因为长期的引导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尤其是自然界万物的变化确实很敏感,写出的小文也很生动。低年级时,孩子们在晨诵课后,积累了许多童诗童谣后,诗兴大发,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小诗。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带着孩子们到周围的世界去观察,同时也努力的做到把“词的音乐”引进孩子们的心田。把词与它所描绘的东西或事物建立起联系,同时让孩子通过词语感受到他的芬芳气息和丰富多彩的色调。
我自以为找到了教育的法宝,不把孩子困在死气沉沉的教室里,带着孩子们观察植物的四季变化,也亲自和孩子们养花观察。我们还观察周围的各种事物——小鸡、小鸭、蜻蜓、蝴蝶,也试着在仿写诗句中,了解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孩子们在晨诵诗歌的语言熏陶下也写下了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语言稚嫩却充满童趣,看着孩子们的进步我打心眼里高兴。
随着阅读专业书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发现以往做的这些只是停留在了观察事物本身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变化,并没有把植物的生长变化与周围的环境、温度、阳光、水分等因素考虑进去,一是自己没有这种意识,一是自己也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自己专业知识不行,就和其他科任老师一起协作,一起带着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和综合老师一起带着孩子到学校的菜园去观察,认识各种植物幼苗,持续观察了解生长变化,浇水施肥中了解各种植物的成长规律,学生们发现了:清早到学校去浇水比中午时候浇水对植物生长有帮助,正午的阳光太强烈,浇完水不利于植物生长,向着阳光那面的植物长得快,这回他们照看班级盆花时,知道定期转转花盆,让花均匀的吸收阳光长得更美观。还和美术老师一起带着孩子们画我们养的各种画画草草。
用画笔记录植物成长中的变化,把观察所得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一起汇总在一起,有文字有图画,有自己的观察还有自己的查找的资料,这样融汇多种方式的学习,是一种享受。
随着,孩子们年级的升高,还与地方老师进行了合作。让孩子们通过实地走访,搜集资料等多种形式,了解我们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历史变化。鼓励学生以手抄报、音频、视频或是演讲的形式把自己的所得与大家分享。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整理,都将会作为强大的知识背景存储到他们的记忆深处。
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美,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生产、文化、艺术,现在、过去。了解人们为了幸福的未来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让孩子从多个角度,多个视野去看待人们的生活,了解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层面的。这对他们来说,都是有益的。
在生活的城市里去学习,让孩子走进城市的街道社区,公园街道,高山森林,通过实地考察和走访交流,对自己的家乡有所了解。在查找资料中,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这一过程本身就增加了孩子们对家长的热爱。
这是我和孩子们在我们的蓝天下的学习的思维探索课程,从最初的单纯的对自然景物和动物的观察,有诗歌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到后来与各个科任教师的交流合作,观察事物间的联系和关系,我们的思维课也从原来的低层次慢慢向高层次迈进。自身各种专业知识的欠缺(地理、历史、科学),使我对孩子们在深入观察和思考方面不能做到及时而有效,专业成长之旅漫长,但幸运的是遇见新网师,已经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