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
它的作用是警告我们正在逼近的危险。
焦虑分三种:现实的、神经质的和道德的。
对阻抗的分析与解释
阻抗……指的是可能阻碍治疗过程或阻止来访者接触自己无意识层面内容的所有因素。
治疗是对阻抗的解释……其中的规则是,治疗师指出并解释来访者那些最为明显的阻抗,从而减小来访者对解释的抵制,并促使来访者开始正视自己的阻抗行为。
我们应该将阻抗视为能够抵御焦虑但会阻碍改变(可以让我们快乐起来的改变)的一种机制。
他(荣格)的先驱性工作中特别强调中年阶段人们的心理变化。他认为,当我们人到中年,我们需要放弃那些引导我们前半生的许多价值观与行为,并要学会对抗我们的无意识。最好的做法是,注重梦境给我们传达的信息并从事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比如写作和绘画。我们在中年期的任务是,不再受理性想法的约束,让无意识的驱力有出场的机会,并将这些驱力整合到我们的意识层面中。
……
对荣格而言,我们当前的人格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我们是个怎样的人,另一方面便是我们希望成为怎样的人。他的理论假设是,人们总是会倾向于实现自己的全部能力。个性化的完成——一种人格的意识与无意识方面的和谐整合才是我们首要的、天生的目标。为了能够将其加以整合,我们就需要接纳自己的阴暗面。
我想起一个朋友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的时候觉得同学的父母出轨是那么一件罪大恶极的事情,现在才发现好多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我想这就是荣格所谓的中年心理变化的一个表现——了解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发现自己不但不完美,而且有很大的问题,并且接纳自己这些不完美,甚至是错误。因而个人以为“宽容”是我们步入中年的成熟的一个标志,当你发现万事万物都有其复杂的个中原因时,那些我们也许曾经会口诛笔伐的事物也变得不再那么刺眼刺耳。而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会因为性冲动而害羞,不会因为一夜风流而倍感罪恶,不会因为偶尔为之的小猫儿腻、小把戏而焦虑——理想的整合状况是,当我们认识到小恶劣、小错误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的时候,我们更加明确什么是绝对不能侵犯或越界的原则。这就所谓荣格的个性化整合吧。
当代趋势:客体—关系理论、自我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精神分析
Margaret Mahler (1968) 认为,个体开始时在心理上处于跟母亲融合的状态,之后个体会逐渐学会分离。早期融合状态时未得到解决的危机与残留物以及这个分离而独立的过程都会对个体后来的人际关系造成深远的影响。个体后来的客体关系均是寻求和母亲再度连结的尝试(St. Clair, 2004)。心理发展则是个体不断学会分离并使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的发展过程。
Mahler将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四个星期称为“正常性婴儿自闭”。在这个阶段,人们推测个体的反应更多的是生理紧张,而非心理的发展。
Mahler理论中的第二阶段被称为共生阶段,这个阶段一般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三至第八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儿会非常依赖母亲……婴儿会期望在情绪上能和母亲维持高度同步的状态。
分离/个体化阶段始于婴儿出生后的第四或第五个月。这个阶段,婴儿会逐渐脱离共生阶段的相依关系。……幼儿如果没有经历分化的过程,如果无法在把别人理想化的同时保留对自己的骄傲感的话,他之后就可能出现自尊方面的问题或自恋型人格障碍。……“边缘人格障碍”也源于分离/个体化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边缘人格障碍”的个体在分离阶段时可能曾遭到父母的拒绝。换句话说,儿童确实度过了共生阶段,但是他的父母却无法忍受儿童个体化的过程,因而会拒绝给予儿童支持。
在分离-个体化的最后一个阶段中,个体对自我与他人的人只会逐渐趋于稳定。这种发展通常要等到幼儿满三岁才会逐渐显著起来(Hedges, 1983)。